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与实践.docx
上传人:13****1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9KB 金币:2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与实践.docx

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与实践.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与实践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野日益明显的今天,面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积极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通过加强基础教育研究,形成创新势能,为学生未来奠基,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促使我们思索地理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能为人才的培养做什么,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依托福建省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联合福建教育学院地理教研室专家,带领全省范围内部分县(市、区)地理名师工作室组成研究团队,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旨归,通过优化驱动教与学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地理教育大众创新氛围,拉长“课堂问题→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构建立足一线、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形成实践经验。一、提出问题1.政策背景从国家出台的教育文件中梳理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阐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这一系列文件主要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视角重点关注创新人才培养。2023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原有创新人才培养内核的视角上,强调通过机制创新、教与学的手段创新、活动创新、评价创新、教师队伍创新、教研创新等,为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从地理课标中梳理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阐释:2003年版高中地理课标有“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表述,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标有“鼓励学生呈现开放性思维,具有创新性表现”的表述。课标修订不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从碎片到整体。因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整体探研、追求深度、迈向创新的课内外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面向未来的教育,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应以“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培养好奇心、点燃创造力,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奠基未来的创新人才。2.现实问题地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架起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是培养系统创新人才的最佳载体之一。然而无论是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21世纪之初,还是进入课改“深水区”的今天,地理教学仍然存在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1)对地理学科本质理解不到位在学习空间上,地理学科局限于教室,缺少户外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创新环境;在学习意义上,地理教学忽视对知识来源的探研和对知识的创新实践;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奉教科书为真理,以讲授为主,未能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学习目标上,以应试为目标,难以适应当前素养立意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2)忽视地理教学育人价值忽视地理教学涵养家国情怀的作用,不利于对学生报国之志和效国之力的滋育。学生在“情意”的形成和改变上,还无法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无法达成对人地协调发展的高度认同。(3)地理教学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缺失忽视地理“系统科学”的属性和“系统研究”的思维方法;忽视地理课程提供的探究和研究的真实情境,以及帮助理解相互关系、构建系统决策的基础属性;忽视地理处理时空变化时所产生的创新价值;忽视学科核心素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联的问题。二、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构建的历程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以下简称“福州三中”)从1996年就开始扛起“素质教育”的大旗。短短几年,“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两情两主”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在福州三中扎根。地理教师被确定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以下简称“本范式”)构建与实践,经历了源头、建模、实践、辐射四个阶段。1.源头:地理教学整合研究性学习,推进“会提问题”促创新本研究从2004年便将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和研究性学习相贯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产生了许多创新的问题。在学习“3S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了图层叠加可以有不同的创新应用。学生在课中深入探研,提出这一方法是否可以创新应用在其他领域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深入研究、不断实践,最终做出成果“多功能平面地球仪研究与制作”,并于2006年4月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成功申请发明专利。“课前初探—课中探研—课后实践”三环节教学,成为本范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