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设计作品名称1例脾胃虚寒型腹痛患者的中医保健治疗方案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一、病人的基本情况蒋某,女,27岁,近2年胃脘部时常隐隐作痛,每次工作劳累或饮食失调疼痛就加重。主要表现:腹部胀痛,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纳呆食少,经期疼痛,白带量多质稀,面色白没有光泽,舌淡苔白,大便溏薄,小便尚可,脉沉迟。二、分析掌握病情从2年前发病,持续到现在,病发时伴有腹部胀痛,畏寒怕冷,神疲乏力,经期疼痛加剧。在此期间部服用过藿香正气散冲剂,效果不明显,之后未服用药物。无药物过敏史。无早孕。初步分析患者出现畏寒怕冷的情况,首先考虑是一个阳虚的表现;神疲乏力是一个脾气虚;经期疼痛加剧是有里寒。中医辨病辨证分析:患者以胃脘部时常隐隐作痛为主症,故可判断为胃痛;又由于反复疲劳或饮食失调,损伤脾阳,中焦虚寒,失于温养,则胃痛隐隐,喜温喜按;脾胃虚寒,纳运失常,则纳呆,大便溏薄;中阳不足,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则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皆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候诊断:脾胃虚寒(气血双虚)。三、从病情入手设计保健治疗思路从中医治疗来看患者需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1)“脾者,脏;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失,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建议从推拿、针灸和艾灸一同治疗、调理脾胃。首先,做一个脏腑推拿,脏腑推拿可以接触腹部,而腹部也是五脏六腑之所在,通过接触腹部了解患者病情,脏腑推拿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充实五脏,协运六腑,补不足,泻有余,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症。其次,实行针灸治疗,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之效。最后,用艾灸进行温补治疗,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止痛、温阳补虚之效,而且对人体能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能力,改善女性痛经问题。操作方案:1.推拿保健治疗:揉腹:以肚脐为中心,调通中焦,带动肠道,通和上下之气;脐为先天之道,总关腹肠之功;揉腹犹如打开中土枢纽,总驱四方之气,开脏腑之门。先顺时针揉36圈,之后逆时针揉36圈,点神阙穴1次,左肓俞2次,右肓俞1次,气海1次,左右天枢各1次,重复做2次。八卦点拨:双手并行,食指相扣,左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并排,按揉患者左少腹髂窝处(乙状结肠处),拨12次,之后揉12次,重复3次。后面的升横降结肠跟前面动作一样,之后拨动左右两边的肾胃脾三条经络,拨这三条经络可起到健脾和胃、滋阴补肾的作用。捏腰部两侧带脉,可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问题。拨患者左右肋下缘的脾胃、肝胆区,可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拨患者剑突下心口窝部位,可治疗胃部疾病。开木破土:双手拿捏患者两肋,收集雁翅,向内缓慢挤压3次,然后做一上一下连续运转9次,重复循环3次即可。此式可调和中焦之气机,有助于腹腔内气机流转,还有宽胸理气的作用。可以促进疏解肝气郁结、促进脾胃运化。引气归元:双手放于患者腰间,四指找准患者腰间肾俞、命名穴,然后往上顶,停留3秒,之后双手沿着命门向带脉拉,如此循环3次;左手从患者胃脘区往肚脐捧,右手从患者丹田往肚脐捧,连续3次;左手压在右手上,右手侧掌放至关元穴,先顺时针转36圈,后逆时针转24圈。按穴:上脘、中脘、神阙、气海、关元各按2分钟,足三里按3分钟,脾俞、肾俞各按1分钟。2.针灸保健治疗:针灸上脘、中脘、足三里、脾俞对腹部疼痛疗效显著,神阙、气海、关元对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经期疼痛疗效显著,肾俞则对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等疗效显著。针灸时会有酸麻胀痛感,这都是针灸的正常反应。上脘(2):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直刺0.5-1寸;中脘: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直刺0.5-1寸;神阙:位于肚脐正中央,禁刺,可艾灸;气海: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直刺0.5-1寸;关元: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直刺0.5-1寸;足三里: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直刺0.5-1.5寸;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直刺0.5-0.8寸;肾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