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温病学温病名著选读之绪论教学目标温病学的定义关于温病名著温病学说的发展脉络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二、《难经》中关于温病的论述关于温病归属《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三、《伤寒论》对温病的认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金匮要略方论》关于温病的论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四、隋唐医学著作关于温病的论述关于温病病因《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厉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关于温病治疗《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辟疫气”、“辟温气”、“辟温疫气”方剂36首;滋阴解表的葳蕤汤和清热凉血的犀角地黄汤《千金翼方》中有治疗温病的“杂方附”6首。《外台秘要》收载了治疗与预防温病的数十个方剂。温病病因的认识不限于伏邪引发宋·郭壅《伤寒补亡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温病治疗逐渐突破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限制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辛温解表药与清热药并用温病治疗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法当表里双解。“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开创用寒凉清热药治疗热病的先河——被尊称为温病学说的奠基人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金元时代,温病学在理论上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开始明确划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不得不提王安道形成阶段(明清时期)清初喻嘉言编著《尚论篇》和《医门法律》——学术贡献:⑴为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奠定基础;“未病前,先饮芳香正气药,散漫不收,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⑵提出“秋燥论”,为立清燥救肺汤。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又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是温病学形成的标志。后世将叶天士称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系统阐述了湿热病的因证脉治,论述较深刻,辨证较详尽,补充了叶论之不足,丰富了温病学内容。薛氏对水湿在三焦的辨证较为全面实用,创水湿三焦辨证之论。清代吴鞠通编著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学术贡献:⑴以三焦辨证为纲,明确指出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⑵关于温病治法,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则及相应治法。⑶制定许多温病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三仁汤、复脉辈等清代王孟英的《温热经纬》是一部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发展阶段(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温病学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