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doc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一)翻译标准问题1.严复的译事楷模---“信”“达”“雅”这个问题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来的。当时他把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提出来。所谓“译事楷模”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翻译标准。这个标准在当时的译界备受推崇。梁启超认为“标信达雅三字,可谓知言”,还有人说这是评定译文的唯一标准,是译界的金科玉律。2.该时期主要的翻译家对信达雅的质疑1)瞿秋白首先对“雅”提出了疑问。他说:“其实,他是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古文的文言怎么能够译得‘信’,对于现在的将来的大众读者,怎么能够‘达’”。2)赵景深在《翻译论》一文中提到关于信达雅顺序的问题,他认为“....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严复的信达雅三个条件,我认为其顺序应该是达,信,雅。”3)林语堂提出与信达雅相符的翻译标准,他认为翻译标准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忠实标准,二是通顺标准,三是美的标准。3.该时期主要的翻译家对信达雅三者关系的进一步说明1)艾思奇从哲学的角度对信达雅的关系问题作了论述,他说:“然而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根本的基础,‘达’和‘雅’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与本质的关系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存在。”2)鲁迅特别注意译文中的“信”,1935年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一文中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3)朱光潜1944年在《谈翻译》一文中,使信达雅的讨论又加深了一步,他认为,译一本好书比写另外一本书要难的多,难就难在一个“信”字。原文“达”而“雅”,译文没有做到“达”而“雅”那就是不“信”。原文不“达”不“雅”,而译文“达”而“雅”,也是不“信”。(二)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才能使译文做到信的问题。梁启超曾经把我国整个佛经翻译是历史归结为此消彼长的历史。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把逐字翻译和死译都归之为直译,把任意翻译和摘录大意的翻译都归之为意译,是不恰当的,直译一词在五四运动前后才流行开来,是针对林纾的翻译提出来的。五四运动前后直截了当主张直译反对意译的人是不少的,翻译态度严肃的译者几乎都肯定直译。这似乎是大家反对林纾的一种表现。1.直译与意译的概念2.坚定的直译派的翻译家1)傅斯年的看法可以表达出时人对直译的情绪,他1919年在《新潮》上发表的《译书感言》一文说:“直译便真,意译便伪,直译便是诚实的人,意译便是虚伪的人”。2)茅盾一直主张直译。1922年他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篇论“直译”与“死译”的文章。文章种对直译的含义做了解释,他说:“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3)周作人1925年在《陀螺》一文种,谈到了他对直译的看法,他说:“我现在还说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2.委婉的意译派的翻译家朱生豪,在谈到他本人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的艰辛过程时,很有一点在必要是采取意译的味道。他说:“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句所掩蔽。”3.摇摆的中间派翻译家郭沫若1923年在《创造季刊》提出了他对理想的翻译的看法,他并没有说自己主张意译,也没有反对直译,只是对应该怎样翻译说出了值得参考的重要意见。朱光潜在1944年反表的《谈翻译》说“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3)林语堂把忠实原文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四者之间的界限区别。(三)可译性的探讨不带浓厚的感情色彩和艺术特色的原作,一般说来可以完全确切地从一种语言传译为另一种语言。文学作品以及带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论著,在翻译时要做到安全确切,绝非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诗的翻译,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都对其可译性持怀疑态度。这个问题在本书第三章《可译性和确切性》中,将做比较详细的论述。这里对“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探讨和争议仅作扼要的历史过程的叙述。1.成仿吾于1923年在《论译诗》一文中探讨了译诗的方法。他在论译诗的可能性时,提出“译诗并不是不可能的事”。2.茅盾在1922年发表的《译诗的一些意见》一文中,曾今介绍了当时人们对翻译外国诗的几种看法,他说,有些人认为翻译外国诗是可能的,也有些人认为是不可能的;还有些人认为,外国诗中有可以译的,也有绝对不能译的,而可以译的,也不过就是将就的办法,聊胜于无而已。茅盾说他自己就持有第三种看法,他说:“老实说来,翻译外国诗是不得已的、聊胜于无的办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