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材,让课堂焕发生活气息.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创新教材,让课堂焕发生活气息.doc

创新教材,让课堂焕发生活气息.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新教材,让课堂焕发生活气息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而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大部分教师还是视教材为“圣经”,只是根据课本的信息窗来授课,而实际上课本里许多信息窗所提供的信息是学生所陌生的,因为陌生所以缺少兴趣,而没有兴趣又何来学习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定要灵活运用教材,适当改编与重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就应该有浓厚的数学味,而我认为数学味是必不可少的,但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适当焕发一丝丝生活味,也许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就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几个教学实例浅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体会。一、捕捉生活素材,设疑导入,提高课堂趣味性。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上过这样一节研讨课——《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在准备课时,我曾一度苦恼,如何导课才能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恰逢那时我们学校订制校服,学生对还未曾谋面的校服一直充满期待,我心里一动,何不以此来导入呢?因为学生对这件事感兴趣,对此有关的授课内容也定会兴趣盎然。于是在真正的授课时我便做了如此设计:课前我首先与学生谈话,谈论学生不久前订校服的事,让学生谈谈希望新校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发言踊跃,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一套校服的样板图,这样的情境导入,因为与学生本身有关,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我又提供了相关的数学信息,一件上衣54元,一条裤子46元,我们班一共有43人订了这套校服,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全班同学订校服一共需要多少钱?然后再让学生解决问题,并让学生介绍不同的解法,(1)54×43+46×43(2)(54+46)×43,让学生通过对两种解法的观察,验证,比较,归纳,从中体会乘法分配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妙用,它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生活价值。这样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部分时,因为学生初学,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教材上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别计算黄河三角洲2年、3年......的造地面积来引入的,而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采用学生所熟悉的游戏引入的,“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几条腿?”学生积极回答“8条腿”教师接着问,你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很容易便说出2×4=8,教师又接着问三只青蛙呢?以此类推,最后教师突然改说N只青蛙呢,学生很容易便说出N*4,然后再把书上例题当做练习来做,这样的导入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这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主动地思考,积极探索,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二、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重组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我们现在的数学教材每一个信息窗都是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数学教材的编排有时并不是适合所有教师的教学逻辑,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打破原教材模式,对教材进行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