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doc
上传人:是秋****写意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完整word版-《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doc

完整word版-《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授课:商丘市回民中学丁晓红点评:李青峰张建礼师: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课题作者)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在众多的七言律诗中,它数第一,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一般,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师:(配乐朗诵。)师:想把这首诗歌读好吗?生:想。师:读一遍试试。生:齐读。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读得很到位。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生:(讨论交流。)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哪些句子侧重于写景?哪些句子侧重于抒情?生:回答。师随机评价。问:在后两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生:悲、师:那么在前两联中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呢?生:通过写景,借景抒情。师:首联写了哪些景呢?生:风、……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六种景连缀起来,形成一幅图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而你就是那位登高赏景的人。生:描述师:真是一幅明丽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倾注其中,用你优美的声音把首联诗句给大家吟诵一遍,好吗?生读。师:略作评价。(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得也很有味了)师:本诗中为何用啸而不用啼?李白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郦道元有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啸和啼有区别吗?师:(出示《满江红》中的相关句子)岳飞为什么仰天长啸?生:因为有愤懑,需要宣泄。师:有愤懑需要宣泄,既然我们揣摩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能把首联读一下?(指导到位啸字要拉长声音,要重读)师:颔联只写了两种景,分别是生:落木和长江。师:和首联的六种景相比,境界是渐大还是渐小?生:渐大?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无边,不尽师: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给人以包容宇宙之感,好像是天地万物尽在我心中,真的好阔大呀。师:境界越是阔大,人就――生:越显得渺小。师: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生:越显得短暂。师:让我们把这种开阔,这种气势,这种包容之感通过我们的声音传达出来。生读。老师把前两联做了如下改动: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和原诗句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生:讨论回答。师:引导学生明确少了两个词语,诗句就缺少了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觉来。师:前两联凄清阔大的景象不正是诗人悲伤心情的体现吗?由于诗人郁积在心中的悲愤之情太多了,以至于借景不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悲伤,于是他直抒胸臆,写出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师: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生:自主回答。(要有适当的引导和评价,可加入作者身世的介绍)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浣花溪草堂南下,从戎州到渝州,六月到忠州,秋,到云安,居住在那里。大历元年(766)春,从云安到夔州。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春,迁到赤甲。秋,迁到东屯。不久,又从东屯回到赤甲。师:(出示罗大经的解释,重点解释“台,高迥处也”这一层悲学生很难看到)师:“台,高迥处也”也是一层悲,悲在何处呢,我想听听大家的理解。生:自主发言(可能说不到位)师:登高则视野开阔,人越发显得渺小,孤独空旷、人生短暂之感会油然而生。因此古人登高多有感慨,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可见诗人杜甫构思之精巧,笔力之深厚。由此看来诗人是一位非常可怜的老人,身世太凄苦了。同学们要想办法把这层层悲苦通过你的声音传达出来。(练习诵读,注意重音)练习诵读就是这样,首先要理解字面意思,把握诗歌内容,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然后把诗人多变的情感通过我们多变的声音(抑扬顿挫、重音、换气等)传达出来。老师现在有一困惑: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望见之景,境界宏大,而颈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诗句的境界并不吻合。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生:自主发言。师:(适时引导)难道宏阔的背景只是为了抒发小我之苦痛吗?诗人只是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吗?生:不是。还感叹国家的命运。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艰难。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