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鲸》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__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鲸》。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解读文本,说教材《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依据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中,读通课文,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时教学的重难点。二、促进学习,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引导法、体验感悟法、交流讨论法等。现在阅读教学理念明示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学生采用读悟结合法、换词比较法、图文结合法并辅之以合作学习法。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三、优化教学,说过程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我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板画“鲸”,问:这是什么?学生齐声答后,导入新课,板书“鲸”,问:“鲸”是鱼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发言后,接着问:既然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那古人为何把“鲸”字造成鱼字旁呢?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相机点明:由于鲸的样子很像鱼,又生活在海洋里,古人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就认为“鲸”也是一种鱼,于是就造出了“鲸”这个字。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开课伊始,我通过板画鲸,板书课题“鲸”字,引导学生质疑,既学会了鲸字,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容易写错的生字。然后板书生字:腭、肚、肺、胎。指名认读四个生字,谈谈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猜猜,这里的“月”字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点拨学生:“月”字在左边时,一般是“肉”的变体,表示身体的一部分,如“腰”“腿”等;而“月”字在右边时,跟月亮有关,如“明”、“朗”等。着重指导、示范书写“肺”字,引起学生注意右边不要写成“市”。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学生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相机板书:形体、进化、种类、生活习性。让学生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三)研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课文第1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可以作为精读品味的的突破口。我先分句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鲸的特点。教师相机板书:大。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理解。如句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教师质疑:课文介绍鲸,为什么还有写象呢?引导学生认识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法。句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教师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模糊概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发现用具体数字能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一个事物,从而认识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提醒学生此处还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读出鲸之大。这个环节的教学意在落实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四)小结课文,期待阅读教师总结:这一段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了鲸之大,明白了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但鲸知识远不止这些,还有什么有趣的知识等我们去发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以问题的形式结束新课,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要求学生课后查阅鲸的资料,下节课请学生说一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资源。四、简明扼要,说板书板书是流动的语言,也是文章的眼睛,我的板书这样设计:这样的板书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