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课在中学被当作休闲课。因此,学生不重视学习;有些教师也认为,历史课不就是讲些故事吗?考试一背就完了。以上说明了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历史课的死板;记忆的知识点多为时间、地点、人物,不易记住等多种因素。近一时期,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这方面,历史教育界的同行也探索尝试许多办法,为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做出了贡献。我想,学生对历史教学的知识,有社会、家庭及应试教育方面多年形式的原因,而主要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如郭沫若所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对学习积极主动的态度,它不要求外力催促,而是内发的一种力量。它表现为孩子(学生)积极学、主动学、自愿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习时出自自愿,没有思想负担和压力,脑细胞就必然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时无论是感知记忆,还是思维,想象都会“高效率地运转”,学习效果必然显著。反之,出于被迫,消极应付的学习就必然使大脑细胞处于沉闷、呆滞、抑制或半抑制状态,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了。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储存器,需要经过自己意识的中介才能接受外部的影响。任何知识的传授都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变成他们的财富,这是谁都代替不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一、在教学中使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心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给予优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因素。它鼓舞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它表现一种好学精神,是与感情直接联系的。每个人都相应的兴趣,每个人的兴趣都需要不断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因此,历史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及教材知识体系、材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兴趣。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每课课前都有一个提示。教师可以依据此形式,适当补充材料,创造情境,让学生从感情上先接受。在创造情境时,教师最好找学生较熟悉的题材与内容。如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第7课《神圣抗战的开始》一课,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境:1937年7月7日晚上,夜色深沉,四周一片寂静。驻守宛平城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的官兵们却不能入睡。他们个个严肃,严阵以待。究竟有什么战情呢?教师通过这样一个场景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然后再指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卢沟桥的位置,教师叙述卢沟桥事变发生前夕华北的局势,与学生共同复习第5、6课内容,使学生能从介绍中了解卢沟桥事变是日军蓄谋已久的侵华计划。这样,学生由求知的愿望出发,不断寻求答案,达到不知不觉中参与教学的目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由于人类社会、人类文化是复杂而多样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历史学科的普遍性格和特点的联系性和多样性、综合性。从纵向看,历史与人类社会一样久远,一样的“地久天长”;从横向看,历史学的跨度又很大,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科技等多个领域,蕴含着“具有更多跨学科性”的学科特性,成为多种学科的基础,正如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所言:“历史学在各项社会----科中以至所有人类知识及经验中,占有一种很特殊的地位,它便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因此,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的这种特殊性,联系各学科,给学生综合理解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如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空间地域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音乐以给学生强烈的听觉效应,使学生受音乐曲调的感染。在讲授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第5课时,我使用了冼星海的《在松花江上》音乐,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歌词,边听边看。一个学生在听后说他感觉到:一个东北人漫步松花江畔,眼见国土沦丧,想起日本人入侵之前可爱的家乡。眼前的一切使他痛恨,决心一定要收复家园。学生受到这样的教育,不正是我们历史教学追求的效果吗?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达到了知识教学的目的,也取得了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