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2006年河南省中招思想品德试题评析一、试题概况总体来看,今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共六大题、15小题,卷面满分70分,主客观试题分值比例为7:3,考试时间60分钟。双项细目表题号题型知识考查分布分值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活动1单选文化遗产日时政2√关心国家大事2单选建设和谐世界时政2√加强对国际形势认识3单选消费者权益八(12)2√√增强权利义务观念4单选科技创新九(5)2√√培养创新精神5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九(4)3√√提高国情认识6多选消费者权益人身权利八(9)(12)3√提高维权意识7多选节约资源九(3)3√提高节约意识8多选神六升空、科教兴国时政、九(2)(5)3√√增强爱国主义情感9概括公民意识,道德、法制观念八(1)(2)、九(4)4√培养公民意识10概括三峡工程时政、九(2)(3)(4)4√√培养爱国情操11简答教育问题、学生"减负"八(6)(11)4√关心国家社会生活,关注自身成长12辨析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时政、九(3)(4)8√√√加强对国情和国家重大方针的认识13观察与思考之一:八荣八耻时政、八(4)、九(4)10√√√关心社会生活,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二:国家重点工程时政、九(2)(3)10√√√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2-14活动与探索学习先进落实行动时政、八(4)、九(4)(5)10√√√树立河南形象,落实成才行动15活动与探索介绍省情,为中原崛起作贡献时政、??(1)(4)(5)10√√√加强省情认识,落实为中原崛起作贡献的行动二、试题特点1、全面追踪社会热点,关注重大主题。试题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大量鲜活的背景材料全景式地展示了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关注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神六升空、三峡大坝建成、学习魏青刚和洪战辉、八荣八耻、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为学生减负(教育问题)、宁西铁路、南水北调工程、中原崛起战略、文化遗产日、节约资源等试题内容,都体现了上述特点。2、学科定位准确,充分体现课改精神,有利于课程平稳过渡与衔接。在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而2006年中考试题虽是以1998年颁布、200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研制的,但研制者在研制工作中充分贯彻课改精神,准确地进行了学科定位,体现课改的新理念,利于课程的平稳过渡与衔接,防止今后教学中教师教学思维断层或错位现象的产生。具体表现在:-3-首先,卷首处"温馨提示"中的寥寥数语,将课程性质展现。"关注国计民生,倡导道德践行,引领人生航程"语明确了关注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课程要义,而"体验课改考试,你我相伴同行,唱响自信之歌,祝你走向成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其次,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试题在语言上、内容上、设问上、呈现方式上均有新的突破,体现新课程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如概??题的"聚焦现象,提炼观点"、辨析题的"积极思辨,其义自现"和观察思考题的"用心观察,有感而发"等话语鼓励考生积极探索,而相关试题则又为考生提供了探索的平台,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再次,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重视思想引领。试题着眼于落实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维权意识、荣辱观念、爱国主义情感、节约意识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地体现在第13题之一(讲述荣辱事件或现象并进行评论)、第14题第二问(如何把先进人物的高尚品格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第15题第二问(怎样以实际行动为河南的发展增光添彩)上,强调了落实行动。3、强调能力立意,强化学以致用。试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再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第9、10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第11题考查学生的-4-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2题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第13题(之一)考查学生的认识、分析、抽象、概括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呈现出多维、立体、发散等特点,注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4、贴近学生生活,彰显人文关怀。试题体现"回归生活,回归品德"的要求,贯彻了"考试即生活"的命题理念,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臵情境,搭建平台,生活气息浓厚,设问适当,营造了和谐的考试氛围,充分调动了考生的积极性,体现了生活化的命题风格,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状况,关注学生成长。如第3题、第6题、第9题、第11题、第13题(之一)等题目均取材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考查身边的人和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卷首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