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名篇佳作历久不衰。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梨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关心民生,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弃官遁世,怡情田园。但如何体其形,味其神,这就需要我们走进诗,结合适当的方法解读。考纲要求:说一说:1、(天津卷)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感情基调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为积极。你怎么认为?结合这两首词,谈谈你的看法。注解中“苏轼被贬黄州”和序中诗人“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所含的信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自然是经历了人生“一场风雨”,而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却将作者旷达平和,听任自然,不避坎坷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无疑作者在诗中的态度是积极的。(05全国卷二)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02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注意:一是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诗歌中最能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词语。。二是抓炼字,或诗歌描写的细节。词语的锤炼,细节的描写,往往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人艺术匠心的地方,让我们走进诗人情感世界。三是抓名句或含义丰富的重点句。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茅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风,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词豪放,陆词沉郁,因为两位作者经历不同,眼界不同,同时这两首词还写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一切的文字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去理解一篇作品。200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做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05年浙江题: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答案: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出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有人以为,第三句诗拆用《梅花落》曲名,使全诗意境丰盈,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请从联想或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上进行阐述)。05年全国卷一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注意:命题者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恰好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诗歌的切入点。对于具体的一首诗来说,考查的目标必然是这首诗歌的重点所在,作者的设问便会在无意间流露出一些信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融会贯通,就不难找到理解诗歌的突破口,从而胜利答题。小结:一、从注解或序入手。二、从关键词句入手。三、从古代文化常识入手。四、从与其它诗对比入手。五、从设置的问题入手。(05年湖南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甲乙望月怀远张九龄月夜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遥怜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