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职业教育下受教育者的基本发展目标(一)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教育观的变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普通教育均被视为贵族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上流社会人士,教育内容多与社会生产相脱离;现代社会,教育被视为促进社会生产的巨大动力,要求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均需受过较高教育的员工,以提高生产效率。随着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劳动不分贵践”的意识逐渐取代了等级制;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由此,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实情分流;在经济起飞阶段,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生产率的提高,会出现过早分流现象;(二)职业教育:行业培训还是人才培养?现代社会下,行业内的专门知识、技能更新间隔时间日益缩短,行业针对性过于直接的知识技能将迅速过时,职教毕业生知识结构将迅速老化;现代社会下,人才在行业间流动频繁,拥有特定部门所需技术者将难以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综合技术教育(列宁):学习主要生产部门都必须的基本生产原理和基本技能,是为从事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打下一般的技术基础;职业基础教育年(德国):作为职业预备教育,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为进一步选择和接受各种职业教育作好准备,打好基础。(三)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关系特定的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已不再构成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融合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其中,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情感领域必须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方国家:情感第一,认知第二。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劳动者;情感目标包括:职业价值判断;职业道德准则;个人生计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精神。特定职业培训:特定职业的性质及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二、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保障(一)关于职业能力的审视随着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实现,必然使劳动职能发生不断变化,而劳动力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必然使劳动分工不断发生变化技术教育不应只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获得,因为瞬息万变是我匀这个时代的特征。JohnHoliday……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两年任何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职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情感能力职业能力: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能力我国职业教育中注重认知能力,这种能力获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内系统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因为“学生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就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技能”(唐斌)能力评判标准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实践能力与情感能力的忽视导致学生职业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较差(二)课程体系分散与统一相结合分散的课程体系的问题:缺乏统一的目标以及人才标准,人才质量难以保证;不易建构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习者今后行业间、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的流动。英国90年代以来的改革伴随着国家课程的改革,也建立了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了国家普通职业资格证书(GNVQ)考试制度,证书成为一些大学的入学凭证;必考科目及其大纲要求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之核心,从而完成了职业领域的课程统一任务。(三)职业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问题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和教育界的主要观点:课程与考试是左右学校教学的两翼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蓝图,考试是评价教学工作的镜子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以考试为导向刺激教学质量的提高。(四)增负与减负:何者为提高素质的良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由于以就业而不是升学为主要目的,因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属终结性教育;学生入学后,如不打算升学,则无学习动力。基础教育体制下学生缺乏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学习效率与时间投入不成比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模式与基础教育很不相同,因此,具有依赖性学习习惯的学生常不能适应。基于上述原因,学生真正的学习负担大打折扣。因此,在中小学倡导减负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似有增负的必要性。三、企校结合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德国:双重训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学校方面的教学领域:必修领域:跨职业领域的教学领域:德语、社会学、体育、宗教/伦理与职业领域有关的教学领域:基础科学课程(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专业理论课程(与具体职业有关的教学)选修领域:必修领域的辅助课程;超出必修领域的促进课程;外语。美国:合作职业教育课程计划的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各学习、工作半天,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在校教学包括:1普通知识与学术性知识的教学;2与学生的职业直接有关的知识;工作岗位上的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从事职业工作,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双重制真的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吗?双重制真的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吗?双重制真的有利于理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