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内容(nèiróng):目的(mùdì):急救(jíjiù)的意义:现代(xiàndài)救护目的(mùdì)现场救护(jiùhù)的原则:心肺复苏心肺(xīnfèi)复苏的操作程序:4、判断(pànduàn)有无脉搏和自主呼吸。摸:检查颈动脉有无搏动。(要轻触)看:胸腹部有无呼吸起伏。听:口鼻有无出气声。感觉:手和面颊感受有无气体吹拂。如无呼吸和心跳,要分秒必争,立即急救。急救的方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可单人操作或双人操作,最好是双人操作。口对口(duìkǒu)人工呼吸2、一手托伤者下颌,一手捏住其鼻孔;3、救护者深吸一口气,张大口腔并覆盖住伤者口腔;4、均匀的向伤者肺部吹气,并观察肺部起伏情况,吹气量应达到500-600ml5、吹气频率:16-20次左右/每分钟(即每5秒钟一次)6、对婴儿我们进行口对口(duìkǒu)鼻呼吸法,频率为每分钟18-22次胸外心脏按压(ànyā):胸部按压是通过按压胸骨和脊椎之间的心脏,而使血液循环。按压方式:双手重叠置于受伤者胸部,手掌根部紧贴按压点,手指翘起;救援者要跪着,肩部正对受伤者胸部,使用自己身体的重量垂直(chuízhí)向下按压。按压深度:对成年受难者,每次按压应将胸骨向下按压至少5厘米。放松时手掌不要离开同胸壁的接触,并保持(bǎochí)在胸壁的正确位置。我们按压与放松的比例为1:1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réngōnghūxī)的配合单人胸部按压数:人工呼吸数=30:2双人胸部按压数:人工呼吸数=30:2心肺复苏每五个循环检查一次,轮换时两位救护者要各自负责检查脉搏和呼吸。CPR全程图解(tújiě)演示注意事项:A、伤者头部应处于心脏同一水平或略低于心脏;B、必须将受援者放在坚硬的平面(píngmiàn)上;C、抬高受援者下肢,以帮助血液返回心脏。海姆立克急救法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yuánlǐ):海姆立克急救法方法(fāngfǎ):用于自救:发生急性呼吸道异物阻塞时如果身边无人,患者也可以自己实施腹部(fùbù)冲击,手法相同,或将上腹部(fùbù)压向任何坚硬、突出的物体上,并且反复实施。如果是3岁以下孩子应该(yīnggāi)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5次拍背法将患者的身体(shēntǐ)扶于救护员的前臂上,头部朝下,救护员用手支撑伤病者头部及颈部;用另一手掌掌根在伤病者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5次压胸法如果堵塞物仍未排除,实施5次压胸法。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zhōngzhǐ)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刚中带柔。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止血呕血、便血——说明(shuōmíng)消化道有出血现象咳血——说明气管、肺脏有出血现象尿中有血——说明肾脏、膀胱有出血现象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伴腹痛——常见肝、脾等内脏出血外出血:止血(zhǐxuè)的方法: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的上端(近心端)能迅速阻断血液的流通,可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mùdì),这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紧急止血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头顶部出血:用拇指(mǔzhǐ)压迫伤侧的颞浅动脉(耳屏前上方)前臂出血:一手抬高患肢,另一受压迫上臂内侧的肱动脉(dòngmài)。(在上臂内侧肘关节处的搏动点,此动脉(dòngmài)搏动通常用于测量血压)手掌出血(chūxiě):将患肢抬高,用双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腕部的尺动脉和桡动脉。手指出血:将患肢抬高,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压迫手指两侧(liǎnɡcè)的指间动脉。大腿出血:指用双手拇指(mǔzhǐ)向后用力压迫股动脉。(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足部出血:用双手拇指压迫足背动脉(dòngmài)(系鞋带处)和内踝与跟腱之间的胫后动脉(dòngmài)。止血带止血法:当四肢动脉大出血,用其他方法不能止血才用止血带。因止血带易造成肢体残废,故使用时要特别小心。常用的止血带是1米左右长的橡皮管,或用三角巾、领带(lǐnɡdài)、丝袜等代替,此类替代橡皮管的止血带的宽度应在5厘米以上,切忌用细绳类,以免伤及皮肤和内层组织。使用(shǐyòng)止血带的注意事项:(7个字)止血(zhǐxuè)带止血(zhǐxuè)法加压包扎止血法:这种方法(fāngfǎ)适用于一般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伤的轻微出血或渗血。包扎三角巾各部位(bùwèi)的名称:包扎(bāozā)的方法:包扎(bāoz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