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人才.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人才.ppt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人才.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素质结构(一)“双师”概念的提出和关于“双师”的不同表述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五种“双师型”的观点“双证”说: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双能(双素质)”说:教师+工程师/技师(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技师“叠加”说:“双证十双能”“双职称”: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双层次”说: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经师(经典专业知识)技师(精湛专业技术)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人师(价值引导)事师(职业指导)(二)双师型教师的标准1、院校标准:“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只要求有实践经历、不一定具备真正承担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能力。。2、学者标准:“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引导示范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3、行政标准:(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规定的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近五年累计2年时间),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双师型教师内涵和素质结构内涵归纳:“双师型”教师就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技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包括专任教师,也包括从校外企业、行业聘请来的兼职教师。(三)素质结构1、一般素质:2、特殊素质: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严峻现实及原因分析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数量不足、流失严重例如: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2009年对北京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44.70%。距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50%的合格水平存在一些距离,距70%优秀水平就存在比较大的距离。2、原因分析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落后/重视不够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客观上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后,不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高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三、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培养的意义四、高职学院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2、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培养的目标: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原则: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有发展有前途的中青年教学骨干,重视专业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以及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培养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四、高职学院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名单:四、高职学院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四、高职学院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5、加强同企业的广泛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6、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建立有关“双师型”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导向机制:考核:教学工作考核、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考核及教书育人工作考核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企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加强诊断性评价,全面动态地评价教师。▲加强教师的成长管理重视教师业务档案的建设,为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延续性提供了依据和可能。▲引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目标阶梯,即为达到最终目标所形成的有层次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