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标准》的理论基础(一)《标准》体现的语言观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一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标准》侧重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构成。强调语言的功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但这里的功能并不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交际功能。2.外语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学习外语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语言既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而且有利于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标准》体现的语言学习观如果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以及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那么语言学习就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也就是说,不能把语言单纯看作一个知识体系来记忆和学习,而应该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标准》指出,“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换句话说,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三)《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观1.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同步发展的。学生从学习第一个词、第一句话开始,就开始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语言学习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技能的过程。在《标准》中,知识和技能既都是语言教学的内容,也都是语言教学的目标。2.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相结合英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显然,《标准》除了设置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语言目标以外,还设置了一些非语言目标,即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的非语言结果,如情感态度目标和学习策略目标。文化意识界于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之间。3.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在外语教育发展历史中,既有过于强调结果的倾向,也有过于强调过程的倾向。强调结果的教学关注学习者最终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项目和应该发展的语言技能目标。强调过程的语言教学思路则注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本身。《标准》列出了不同阶段的语言知识项目和语言技能目标以及非语言目标,所以《标准》是注重学习结果的。《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并设置了一些过程性目标如分析、反思、讨论、决策、解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它也是强调学习过程的。二、《标准》新在何处(一)新的课程目标2、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高中阶段语言知识的学习要以语用为目的。不能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要把知识的学习与语言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3、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4、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学习行为的各种理念和认识。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5、文化意识文化实际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新的课程设计新的课程设计的意义1、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防止各学科的教学陷入学科本位(彼此割裂,各自为阵)。2、新的课程结构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各个科目之间以及同一科目之内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围绕一定的专题或话题展开教学,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4.新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和设备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地发展创造条件。5.新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读计划。(三)新的课程内容2、基础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首先要体现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原则,即保证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安排首先要使绝大多数高中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3、选择性课程内容应具有可选择性,即课程应提供较多的内容,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四)新的教学方式3、教师不是直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