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于谦《石灰吟》陆游《咏梅》贺知章《咏柳》李贺《马诗》2012全国(quánɡuó)卷《落叶》2010全国(quánɡuó)卷《咏素蝶诗》2012天津卷《野菊》2011山东卷《咏山泉》2009天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古诗中的事物形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2、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yīncǐ)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咏物诗咏物诗特点1、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chúle)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提问方式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或品格?诗人是如何描写的?3、某物象象征(xiàngzhēng)什么?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考题(kǎotí)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①本诗展现了早梅虽生存环境恶劣但耐寒而立、高洁脱俗的形象。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③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一、分析思路(sīlù)1、抓住特征: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精神。(特别要关注用了拟人的词句)2、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3、物志契合: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作者在物象中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兴、反衬、拟人、对比等。其中“物的特征”又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图示如下:外在特征:外表状态,处境际遇内在特征:精神品格、思想性格、志趣追求分析物象的社会属性(从物人一体(yītǐ)角度抓物与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三、答题步骤(bùzhòu)步骤(bùzhòu)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耐寒、清高);步骤(bùzhòu)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步骤(bùzhòu)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课堂(kètáng)演练:①这首诗塑造了先是被埋没于深草,但不甘埋没,坚强不屈,后来高耸入云的小松形象②“刺”字勾勒出小松长满松针的外形,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出”字写出了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刻画出了小松不甘埋没,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jīngshén)特点;③以小松喻人,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jīngshén),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巩固练习白梅王冕(元)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táolǐ)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hányì)?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这首咏物诗描写(miáoxiě)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miáoxiě)的?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早梅齐己①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shǎngshí)。②望春台:既指观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