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8.投至:等到。9.狐踪與兔穴:借代指墓地。因為古墓荒廢已久,成為了野兔、狐狸出沒的地方,在此為「以結果代原因」的借代修辭。10.鼎足句:三國鼎立,從表面看去相互制衡、倚賴,似乎十分堅固,但實質上國祚卻都不長久。半腰裏,指不久;折,滅也。11.魏耶晉耶:意謂無論是魏或晉,至今都已滅絕,爭這些又有何用?這是從結果來立論的道家思想,儒家則是秉持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過程論,二者宜加以明辨。12.富家兒句:有錢人更是固守錢財,不知享用。13.爭:怎麼。14.錦堂風月:借代指良辰美景(部分代全體)。15.眼前二句:以「下坡車」譬喻日子逝去的快速、生命的短促。16.不爭:不料。17.白雪:借喻白髮。18.上床句:以俗諺喻人隨時會死。俗諺:「今日脫靴上坑,明日難保得穿。」19.休笑句:莫笑鳩不會築巢,牠一樣可以安居(取他鳥之巢而居之)。《禽經》:「鳩拙而安。」20.葫蘆提:宋元俗語,馬馬虎虎、胡里胡塗之意,亦作「葫蘆蹄」、「鶻鷺啼」。21.紅塵:喻人世間的紛紛擾擾。22.更那堪:更別提。23.蛩:蟋蟀。24.寧貼:安心。25.無休歇:忙碌。二句指:世人多晚睡早起,為名利忙碌不已。26.徹:完、盡,引申作看開(紅塵俗事)。27.看密匝匝三句:以蟻爭食、蜂忙備食、蠅爭食三件事喻世人為爭奪名利而紛亂忙碌。攘,音ㄖㄤˇ,忙亂的樣子。28.裴公句:唐憲宗、穆宗時之名相裴度,封晉國公,故稱裴公,能適時抽身告退政壇。《唐書.裴度傳》:「於午橋作別墅,號綠野堂,激波其下,度野服蕭散,與白居易、劉禹錫為文章,把酒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29.陶令句:曾為彭澤令的東晉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於潯陽,常與白蓮社(晉慧遠集僧徒與名士等十八人於廬山東林寺結社,寺中多植白蓮,故稱白蓮社)中人來往。30.和露三句:此三者為深秋最美之景,即帶露之菊花、肥美之紫蟹、紅葉之楓樹。31.想人生句:呼應首段之「百歲光陰一夢蝶」。32.渾:還有。33.頑童:指侍奉作者之僮僕。34.記者:記住。35.北海:指東漢之孔融,曾任北海相,生性好客。36.東籬:馬致遠之號,此為作者自稱。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百歲光陰一夢蝶1,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2夜闌燈滅。(喬木查)想秦宮漢闕3,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麼4漁樵沒話5說。縱荒墳橫斷碑6,不辨龍蛇7。(慶宣和)投至8狐蹤與兔穴9,多少豪傑。鼎足雖堅半腰裏折10。魏耶?晉耶?11(落梅風)天教你富,莫太奢。沒多時好天良夜。富家兒更做道你心似鐵12,爭13辜負了錦堂風月14。(風入松)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15。不爭16鏡裡添白雪17,上床與鞋履相別18。休笑巢鳩計拙19,葫蘆提20一向裝呆。(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紅塵21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更那堪22竹籬茅舍。(離亭宴帶歇指煞)蛩23吟罷一覺才寧貼24,雞鳴時萬事無休歇25。何年是徹26?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27。裴公綠野堂28,陶令白蓮社29。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分紫蟹,煮酒燒紅葉30。想人生有限杯31,渾32幾個重陽節?人問我頑童33記者34:便北海35探吾來,道東籬36醉了也。馬致遠,號東籬,元大都人,其生平事蹟,見於記載的極少,據王忠林、應裕康的推論,約生於南宋理宗寶祐四年(1255)左右,較關漢卿晚三十五至四十年,卒於英宗至治元年以後,泰定元年以前(1321-1324)(《元曲六大家》)。早年文采風流,才高志大,有意於功名,但生不逢時,未能如願,潦倒二十餘年,只在三十歲左右時,任江浙省務提舉,四十歲左右時,參加由曲界人士合組成的元貞書會,此後,悟得窮通得失皆有天命,就未再任官職,而過著「酒中仙」、「風月主」的浪漫生活,晚年更歸於「林間友」、「塵外客」的仙道、逍遙、閒適生活,死時約七十歲左右。馬致遠的作品,有雜劇與散曲,其中雜劇多出世思想,風格豪放高遠;至於散曲,文字清麗,多表現對元代社會醜惡現實的不滿,對功名利祿的否定與諷刺,風格豪放,題材寬廣,形象鮮明,語言凝練,音韻和諧,為元散曲第一大家,允稱「曲狀元」。著有雜劇十四種,今存七種:《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江州司馬青衫淚》、《泰華山陳摶高臥》、《半夜雷轟薦福碑》、《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邯鄲道省悟黃粱夢》;散曲集為《東籬樂府》,有小令115,套曲16。曲為元代流行的歌曲,依其性質可分劇曲與散曲,劇曲屬戲劇,用於表演故事;散曲屬詩歌,用於抒情寫景。散曲依體製又分小令與散套:小令乃當時街市小曲,多在六十字以內;散套則為聯合宮調相同的曲牌若干隻組成。本文屬於散套,是作者的自述,聯合了七個同宮調的曲牌組成,把作者蘊積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態度,都表露無遺,呈顯了莊子以來道家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