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三环五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怎样使用好导学案,这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在推行“学案导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实施层次,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一、实施“三环五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一)、何谓“三环”?三环有两层含义:1、课堂教学的三个流程分别是“先学”“后教”“再思”;2、课堂整体时间可划分为三个环节:即“10+25+5”,教师个人讲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低于25分钟,检测5分钟。课堂上对学和群学时,老师要巡视进行适时点拨。一定要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记录下他们的灵感。练习题的选编很重要,复习课选择的内容将通过练习题反馈的信息来确定。(3)根据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设计三维目标,确定重、难点和学法。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采用呈现给学生“问题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学案决不仅仅是学习提纲,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练习题集。要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对相应的问题注意使用准确的行为动词,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调整制定学习目标(个性目标)(2)进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确定知识要点;“班学”: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展示到黑板上,由一名学生讲解点评。(三)、导学案的基本规范学习目标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我们在设计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提供了实施建议,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我们设计学习目标可以以此作为参照。课后还要及时批阅导学案。使用“导学案”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例题不能过繁过难,只要能够体现典型方法就可,要让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解答。在这一阶段,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呈现的顺序设计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班学”: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展示到黑板上,由一名学生讲解点评。教师全面掌控在全班就较难问题展开讨论“固学”: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思维比较活跃,这时需要精心归纳总结,反刍消化,清理过关,使知识更加完善,掌握更加扎实。最后进行达标检测。老师要不定时抽查,以防学生遗失。情景导学(也可叫知识链接),应该简洁且富有启发性。例题不能过繁过难,只要能够体现典型方法就可,要让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解答。设计学习目标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对相应的问题注意使用准确的行为动词,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使用导学案至少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我要走向哪里?(学习目标)我如何到达那里?(学习材料、媒体和学习策略)我如何判断是否已经到达了目的地?(评价与修正)导学案的核心作用在“导”,只有导好才能学好。2、课堂整体时间可划分为三个环节:即“10+25+5”,教师个人讲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低于25分钟,检测5分钟。学习目标在具体设计时,要考虑利于学生使用。调整制定学习目标(个性目标)课堂上对学和群学时,老师要巡视进行适时点拨。在对学、群学阶段生成的新问题在导学案的空白地方记录下来。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采用呈现给学生“问题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三环有两层含义:1、课堂教学的三个流程分别是“先学”“后教”“再思”;可以给出复习提纲,也可用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当然反思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哪怕是一个点也必须要落到实处,这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学习目标是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二、什么是导学案?什么是导学案呢?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设计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三、导学案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使用导学案至少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我要走向哪里?(学习目标)我如何到达那里?(学习材料、媒体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