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借助互联网或其他资料,查找有关文学创作中炼字炼句的经典事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有关朱光潜先生的基本情况。(美学宗师)2.课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3.第一部分内部三个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4.第一部分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举事例,作分析)合作探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一)第二部分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关系怎样?明确:第六自然段首先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并将字的直指意义与字的联想意义作了比较,紧接着作者以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为例,解析了字的联想意义使用所带来的韵味,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而第七自然段则指出字的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反应”,这可看作是字的联想意义使用的误区与教训。两段内容,正反对比,道出“咬文嚼字”最紧要的教训是“惟陈言之务去”。(二)第二部分以“字的联想意义”作为阐述的重点,它与文章的思想情感有何关系?明确:“字的联想意义”具有游离、偏于个性的特点,用得恰当,它就可以使意蕴丰富,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较之“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要来得含蓄蕴藉,意蕴丰富,更能体现出明月照清泉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种清沁肺腑的韵味。但如果用得过滥,就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因为俗滥的语言,只能体现出俗滥的思想情感。因此,这部分看似大谈特谈“字的联想意义”,但其实还是在强调“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三)字的直指义与联想义有何异同?明确: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精确的、偏于类型的,而联想的意义却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直指的意义易用,且多用于科学的文字方面,而联想的意义难用,且多用于文学的文字方面。(四)文学创作时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其弊端究竟是什么?明确:“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此处是用来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往往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只要提到貌美的女子必是“王嫱”“西施”,提到俊男必是“潘安”“子建”,提到才子必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是文学创新的最大仇敌,是一切文学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五)★能否将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改为“独携天上小龙团,来试人间第二泉”?明确:乍一看,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品味,“小团月”改成“小龙团”,虽然使文字上显得生动,但却使整个诗句的意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而言,改后的诗句只是表达出这样一种内涵,即诗人将采自天上的“小团月”带到人间来享用,并且是用惠山第二泉来泡茶,这样写只能体现出“小龙团”的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一言以蔽之,改动后失去了原诗的蕴藉的情感。(六)★除了课本上提供出来的“套板反应”外,同学们找出自己写作或语言交际中所察觉出的其他“套板反应”,并试作解释。明确:写作或语言交际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步入“套板反应”,比如提到离别,人们总是想起“杨柳”,从《诗经·东山》中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柳咏《雨霖铃》中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直到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这种“杨柳情结”盖缘自于古人“折柳赠别”之习俗,“柳”者,“留”也。再如今天我们但凡提到情人间书信往来,往往讲“鸿雁传书”,因而“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都借指书信。如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秦观有词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除此而外,像别人高中或金榜题名时,我们常说“蟾宫折桂”,请别人修改自己的作品时我们常说“斧正”,提到酒我们则说“杜康”,说起十三四岁少女我们则云“豆蔻年华”,说起战乱期间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我们慨叹“哀鸿遍野”,美梦醒来则惋惜“南柯一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此不赘述。方法引导1.诗词的鉴赏应抓住要领,尤其是对文字的咀嚼涵咏,通常情况下不宜直接问“这个字(词)为什么妙呢”,而最好将这个字或词替换成其他语词以进行比较鉴别。因为语境的变换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词语意义的显著变化,也因而增加了对比性。如上所述的“小团月”改成“小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