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重度子痫的诊治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属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范畴,重症子痫前期常常伴发较高的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使孕产妇死亡率增加4倍,围生儿死亡率增加20倍。世界范围内子痫前期-子痫的发病率为3~7%,国内1991年全国妊高征协作组对25省市自治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发病率为9.4%。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统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为4.63%,重度子痫前期占81.76%。重度标准:BP≥160/110mmHg或尿蛋白≥2.0g/24hr或2+24小时尿量≤400ml血肌酐>1.2mg/dl或较前升高血小板<100x109/L微血管溶血(LDH上升)肝功能损害及/或黄疸,ALT或AST上升急性发作性肾衰竭肺水肿持续头痛或其他脑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不适临床表现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处理中的矛盾接近足月重度子痫前期的处理妊娠36周后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控制病情的同时尽快终止妊娠。分娩方式根据宫颈成熟条件、病情程度及有无产科指征决定阴道分娩或剖宫产。适用于病情稳定,无产科指征,宫颈条件成熟者。可先行人工破膜,羊水清者加用缩宫素静脉滴注诱发宫缩。宫颈条件不成熟者须先促进宫颈成熟,常用促成熟方法有药物(前列腺素、缩宫素等)、物理方法(水囊、宫颈插管等)。适用于病情严重,有产科指征,宫颈条件不成熟;引产失败;胎儿窘迫;子痫发作频繁或昏迷者。麻醉常选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不宜过高,通常选用子宫下段横切口。手术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防止血压过高和术中出血。远离足月的重度子痫前期的处理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针对病情稳定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提出了延迟分娩的保守治疗或谓期待疗法,旨在延长孕龄,减少因胎儿不成熟而致的围生儿死亡。Pattinson等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通过期待治疗可延长孕周,并可应用药物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减少胎儿娩出后发生透明膜病和肺不张的机会,因而可提高新生儿的成活率,降低死亡率。但是应当注意,期待治疗并不能改变已存在的PE的病理生理改变,期待治疗的目的是延长孕周,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但其代价可能是母亲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治疗中应加以权衡。如何选择患者进行期待治疗、期待治疗的期限、终止妊娠的时机需要进一步探讨。期待治疗的条件包括:卧床休息,静脉给予硫酸镁,降压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加强母胎监护。出于对母儿安全的考虑,建议期待治疗只能在三级以上医院进行孕妇的体重(每日一次)监测尿蛋白(每日一次)AST/ALT(每周1~2次)肌酐、BUN(每周1~2次)血常规(每周1~2次)24小时尿总蛋白(每周2次)测血压4~8小时一次,血压控制在160/110mmHg以下(常用药物:酚妥拉明,甲基多巴,硝苯地平,亚宁定等)规范使用硫酸镁监测母亲并发症的发生(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肺水肿,子痫发作,肾功能衰竭等)解痉--硫酸镁解痉--硫酸镁降压降压药物的选择应用降压药物注意事项镇静纠正低蛋白血症胎儿生长发育:宫底高度,孕妇体重增长率监测胎心(每日至少1次)NST(每周1~2次)生物物理监测或羊水量的估计(每周一次)超声估计胎儿生长(每10~14天一次)监测脐血流(每周一次)尽管期待治疗能够改善围生儿结局,但往往伴随着孕妇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原因是治疗上的延误和治疗中硫酸镁的用法不恰当。及时治疗,提供恰当的硫酸镁治疗和改善新生儿监护条件可明显改善母胎预后。HallDR研究了340例早发型PE孕妇经期待治疗后的围生儿结局,发现平均延长孕龄11天,81.5%行剖宫产分娩,40.7%的新生儿住入NICU治疗,围生儿病率为2.4%,存活率94%。期待治疗过程中有3例尚无生存能力即分娩,2例宫内死亡,其原因是胎盘早剥。HallDR还研究了经期待治疗的早发型PE孕产妇结局,发现通过良好的产前监护,严格控制血压,虽然有27%的孕产妇出现严重并发症,但极少有不良结局,大多数严重并发症经治疗迅速缓解,只有3例住入ICU病房,1例需要透析,无1例死亡。平均延长孕龄11天,孕龄较小者延长的时间更长。89%的患者产后平均住院时间少于7天。我们的体会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进行期待治疗对母亲相对安全,不会增加母亲的死亡率和患病率。但对于围生儿,期待治疗时间过长似乎有增加胎儿死亡的危险。因而建议进行期待治疗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适宜的治疗时限,并提供充分的母胎监护手段,以改善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围生儿结局,不能为延长孕周而盲目进行期待治疗。终止妊娠的时机终止妊娠是治愈重度子痫前期的唯一有效方法,分娩时间应根据母胎双方面情况而定。在保守处理期间,若病情控制平稳,无母儿并发症发生,多数学者期望继续维持妊娠达到32~34孕周。如孕妇病情迅速恶化或有潜在致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