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正常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窦性激动通过结间束及心房肌使心房除极的同时,再经过房室间的正常通道—房室结缓慢地传入房室束、两侧束支、蒲氏纤维,最后到达心室肌,使心室除极,心脏收缩。在正常心律中,激动按照上述顺序传导,且在各个部位的传导时间都有一定的范围。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arrhythmias)。心律失常是一种相当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目前而言,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是任何检查所不能替代的。二、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自律性兴奋性是心肌细胞的三大电生理特传导性性,其变化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工作细胞: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His束、浦肯野纤维一)、自律性定义:心肌细胞在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能自动地、节律地产生及发放冲动的特性,称为自律性。机制: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分布:具有自律性的细胞称为自律细胞或起搏细胞,常成簇存在,构成起搏点。分布在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左右束支及蒲氏纤维等。自律性最强者为窦房结,其领导着心脏的节律,是心脏的主导节律,其余的起搏点为潜在起搏点。自律性的频率:窦房结60~100bpm房室交界区40~60bpm房室束以下20~40bpm正常作功的心肌细胞不具有自律性。超速抑制:快速频率对低于它频率的节律点均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称为超速抑制。如果某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超过窦房结,它就抑制了窦性激动而取而代之,形成该起搏点的异位激动或异位心律(主动性);如果窦房结的自律性下降或丧失,则由低位潜在起搏点发出激动,替代窦房结控制心脏时,则形成了该起搏点的逸搏或逸搏心律(被动性)。二)兴奋性:定义:心肌细胞对受到的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或应激性,这种反应通常表现为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并以一定形式向周围扩布,工作心肌细胞兴奋尚会引起收缩。一旦心肌细胞或组织发生激动反应,则立即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全地或部分地丧失兴奋性。这一特性称为不应性;不应性所持续的时间称为不应期。心肌细胞在每次接受刺激引起动作电位时,随着膜电位的改变,兴奋性(或不应性)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然后再回到原有的水平。具体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有效不应期:从除极开始到复极达-55mV左右,任何强大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心肌反应,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约200~300ms。相当于动作电位的0,1,2相和3相前部;心电图上从QRS波开始到T波的升支;复极到-60mV左右,心肌对强刺激虽然能产生反应,但只是局部的,不能扩展到其它部位或细胞。但是这种局部反应会产生新的不应期。历时约10ms。相对不应期:从-60mV~80mV左右,此期给予较强的刺激可引起能扩展的动作电位,但是其除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均较正常为低、传导速度慢或出现递减传导,由此产生的不应期也教短,易发生心率失常。历时约50~100ms,相当于动作电位3相的后半部分;心电图上相当于T波顶峰至终末处。总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约250~400ms)超常期:从-80mV~-90mV(复极完毕),此时跨膜电位小于正常,用稍低于阈值的刺激也能引起动作电位。相当于心电图上T-U连接处或T波终末。易(颤)损期:从绝对不应期到相对不应期前一半的一段时间,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已开始恢复,但不一致,各部分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差异显著,此时若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可发生多处的单向阻滞和折反激动而引起颤动。心室易损期相当于T波顶峰前30ms的一段时间(RonT)。0三)、传导性:定义:一处心肌激动时能自动地向周围扩步称为心肌的传导性。即把激动从细胞的一端传导到另一端,从一个细胞传导到另一个细胞。(闰盘)传导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心肌细胞的形态和电生理特性;同一类心肌细胞的传导速度取决于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以及下面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正常心脏的激动由窦房结发出,通过传导系统顺序下传,控制整个心脏。如在某处发生了传导减慢或中止,就形成了传导阻滞。隐匿性传导:指窦性或异位激动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传导时,未能使心房或心室除极,产生相应的P波或QRS波群,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显示出波形,故称为隐匿性传导。但由于传导组织已被除极,产生了一个相应的不应期,或重整了传导系统内节律点的周期,便会对下一个激动的传导或形成产生影响,根据这些影响造成的心电图改变,可推测隐匿性传导的存在。递减传导:在兴奋传导的过程中,动作电位的振幅逐渐降低,除极速率逐渐减慢,以至传导速度进行性地减慢,称为递减传导。递减传导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