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固化与信念的变异——围绕华北乡村庙会中龙观念转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明的固化与信念的变异——围绕华北乡村庙会中龙观念转变.doc

文明的固化与信念的变异——围绕华北乡村庙会中龙观念转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思想战线21第4第3卷N40o30年期7o,1V171.21.文明的固化与信念的变异围绕华北乡村庙会中龙观念转变的再思考赵旭东摘要:文明是一种不断演化出以固化的副本形式存在,同时自身又在发生着不断变异的存在形式,其在原理上类似于生物学界的遗传与变异的机制,但其基础在于人脑之间相互传递的心理表征而非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基因的传递。文明的诸多存在形式,其根本是由文明的变异而引起。对这些文明变异形式背后的动力机制以及相互的关联机制的比较完整的理解,有赖于对文明的变异性本身的透彻理解,进而才可能对文化的解释给出一种更为完整的了悟。在华北一村落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持续的祭拜龙牌的仪式中的龙的观念及其表征形态的转变,恰恰可以关键词:文明;固化;信念;变异;龙为这样一种有关文明的变异性的微观基础提供一个极好的说明。在我们去思考文明的诸多存在形式的时候,我- ̄仅要注意到依照时间的演进而有的一种文ffT明的进程,同时也会注意到高等的文明与低等①的文明或者说大传统与小传统、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在类别上的差异,特别是一种结构关系上的后彻底转向于具体而微的结构功能论的田野民族志方法之后,在人类学界,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人类学家笔下所描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果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文明的话,那么,人类学家笔下的文明便是多种多样且丰富多彩的,不过有关这些文明之间的联系,却是很少再有人去特别关注了。其中在有关中国文明的研究中,中国研究经由早期社会学家对于美国社区研究范式以及英国社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的全盘接受,一跃而转变成为中国的村落研究,但是,日积月累的村落民族志,不仅无法增进对于差异。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或许更应该留意于这种二元分立之外可能存在的更为复杂的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在我看来,这种多样性是由于文明的变异而引起的,这些变异的形式可能不是单单依靠高与低、大与小、简与繁这样的分类概念就能够完全得到解释,甚至可能,如果预先接受了这样的分类概念,我们便不能够对于这些文明变异形式背后的动力机制以及相互的关联机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也就无法对文化的解释给出一种较为全面的了悟。基于这样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性文明的整体性理解,而且村落之间本来可能有的相互联系以及内在的依赖也可能因此而被忽略掉了,由于突出强调村落民族志自身的独特性,汉学人类学家笔下的村落各自孤立地并立在了一起,相互区隔,缺少联系,这的认识,我们在这里有意把文明看成是一种不断演化出以固化的副本形式存在同时自身又在发生着不断变异的存在形式,理论上而言,这类似于生物学界的遗传与变异的机制,但是其基础则在于可以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递的心理表征而非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基因。一实际也与我们最初要在整体上对中国文明给予理解相去甚远。尽管后期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试图矫正这样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以存在于所有人心灵中不证自明的结构观念来解释这种多样性的存、文明的变异在,但是由于存在着预先二元结构论自身在解释上的不足,致使文明的那些超越于二元结构特征自从文化传播论在人类学家的视野中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解释框架,并且在马林诺夫斯基之的要素和形式都被那些可能给出正确解释的结构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乡村纠纷解决机制及社会秩序的建构方式研究”阶段性成果(CT一0NE9―04)72作者简介:赵旭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北京,108)003。①[]埃利亚斯:《英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1,《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卷西,王佩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卷社会变迁、文明论纲》,袁志英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年。99?61?思想战线21年期第3卷№401。301第47.,1vl72主义人类学家所彻底忽略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学家强把这些结构之外的多种的变异形式转变成为一种结构化的解释,而无心去研究这些实际存在着的变异背后可能会超越于结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