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我国教育基本政策的沿革一、基本政策所指二、教育基本政策的历史演变(一)教育方针(一)教育方针提出与形成(1949——1966)1949年12月,“两为”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中提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而奋斗。”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两个必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冠以“教育方针”字样对教育方针的表述。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中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于1978年正式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与完善(文革后——今)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还直接写入了“三个面向”。1990年12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了这一方针。1995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沿用这一教育方针。“建设者和接班人”前加上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在“德、智、体”后加上了“等方面”。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在人才培养中提出了“美”的要求。这样,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就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育方针的内容进行了新的阐释和丰富。正确把握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与发展趋势基本内容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是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转变;三是实现了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向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二)学制政策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尚无学校系统可言。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类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三)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开放行政体制学校领导体制从笑话看中国教育体制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