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引言第一节制动性的评价指标第二节制动时车轮的受力2.1地面制动力2.2制动器制动力2.3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2.4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2.4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2.4.1滑动率2.4.2制动力系数与侧向力系数2.4.3制动的稳定区与非稳定区2.4.4路面对制动力系数的影响2.4.5车速对制动力系数的影响2.4.6胎面、路面对附着系数的影响(七六页)2.4.7滑水现象第二节结束!第三节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3.1制动距离与制动加速度3.1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3.2制动距离的分析3.2制动距离的分析3.2制动距离的分析3.3制动效能的恒定性3.3制动效能的恒定性第三节结束!第四节制动时汽车方向稳定性4.1制动跑偏4.1制动跑偏4.1制动跑偏4.1制动跑偏4.1制动跑偏4.2后轴侧滑、前轴失去转向4.2后轴侧滑、前轴失去转向4.2后轴侧滑、前轴失去转向4.2后轴侧滑、前轴失去转向4.2后轴侧滑、前轴失去转向4.2后轴侧滑、前轴失去转向第四节结束!第五节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五节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5.1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5.1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5.1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5.2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5.2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5.2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5.3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同步附着系数5.3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同步附着系数5.3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同步附着系数5.3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同步附着系数5.3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同步附着系数5.4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过程分析5.4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过程分析5.4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过程分析5.5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5.5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5.5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5.5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5.5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5.5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5.6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5.6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5.6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5.6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汽车理论(PowerPoint版)图a给出的是限压阀的制动力分配曲线,在其转折点后,由于后轮液压不变是一水平线,虽然分配线对空载基本是合适的,但仍有一小段是非稳定区,且满载时效率偏低。图b给出了比例阀的制动力分配曲线,在其转折点以后是一条斜线,和空载[曲线的交点即同步附着系数超过了0.82(ECE),既消除了不稳定区又提高了制动效率;但是满载时转折点下移会增加和I曲线的距离,降低制动的效率。图c给出了感载比例阀的制动力分配曲线,满载时转折点上移和满载的I曲线靠近,提高了制动效率。图d给出了感载射线阀的制动力分配曲线。图e中还画出了根据ECE要求计算得到的轿车制动力分配所要求的范围。可以看出,D.S.P.V.能够满足ECE法规的要求。5.7制动防抱死装置(ABS)5.7制动防抱死装置(ABS)汽车理论(PowerPoint版)5.7制动防抱死装置(ABS)汽车理论(PowerPoint版)5.7制动防抱死装置(ABS)5.7制动防抱死装置(ABS)注意:当量车轮加速度应改为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