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将相和》优质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五年级《将相和》优质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小学五年级《将相和》优质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小学五年级《将相和》优秀教案《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逞强”、“能耐”、“绝口不提”、“物归原主”这几个词语的意思。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教学重点、难点: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味。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甚么呢?请你们本人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本人想知道的答案。2、先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价值连城——描述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物归原主——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两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物归原主”指把和氏璧残缺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如今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逞强——表示比对方脆弱,不敢较量。推托——谦让不干。抵御——抵挡,抵抗。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去的。望风披靡——描述强大非常,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望风披靡这两个成语多指擅长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貌合神离——协,合。团结分歧,共同努力。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物归原主”、“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物归原主”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把玩簸弄本人,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一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不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初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甚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因而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因而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异,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而,便成了人间所公认的瑰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钓饵来骗取“和氏璧”的缘由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物归原主,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打败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打败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靠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不断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初老死在楚国。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物归原主。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去,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先生读完以后,找人回答这几个成绩:“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物归原主”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保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缘由和结果是甚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二)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