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0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2.能捉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想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课文次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物归原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次要内容,感受人物抽象。难点:精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课前预备]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先生预备:预习课文与生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1.导入:你必然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甚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材料袋”。(生读)2.破题、解题。标题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设计意图]为即将学的课文设疑,激发先生兴味。二、初读课文,全体感知1.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物归原主”?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物归原主”;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2.学习“物归原主”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味或不理解的成绩。(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还没有解决的成绩,全班交流解决。(3)以下的成绩如果先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发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情愿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蔺相如说话前为甚么要“想一会儿”?(一是由于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否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严重成绩,必须考虑成熟,二是由于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成绩的办法,所以要考虑。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成绩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常人。而解决成绩的办法是蔺相如本人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如今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甚么能“理直气壮”?(由于蔺相如曾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思,用要撞碎和氏璧来要挟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蔺相如为甚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这个时分蔺相如的心思形状?(踏实、安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甚么?(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构成对比,阐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毕竟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成功。“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迫不得已,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来源:][设计意图]将三个小故事分开来讲,有助于先生分析课文宗旨。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味的或不理解的成绩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甚么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甚么不敢拿赵王怎样?(2)发问: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入?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由于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描述秦王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