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ppt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肿瘤免疫P220第一节肿瘤抗原是肿瘤细胞特有的,即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如: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2.肿瘤相关性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不是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是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为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胚胎抗原:在正常情况下,只在胚胎发育的某一时期表达,出生后减少或消失,当细胞癌变时含量明显增高或重新表达的抗原。机制:相应编码基因去抑制分类:1.理化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特点:个体特异性、免疫原性弱特点:无个体特异性,(病毒特异性)较强的免疫原性3.自发性肿瘤抗原特点:免疫原性更弱第二节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一)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1.Mφ:吞噬;提呈→活化T增强NK;ADCC;CK2.NK细胞:3.γδ+T细胞:4.NKT细胞:穿孔素/溶菌酶、CK(IL-12)对多种瘤细胞系和自体瘤组织细胞毒作用(二)特异性抗肿瘤免疫1.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2.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机制(1)激活补体的溶细胞作用(2)ADCC(3)抗体的调理作用(4)抗体的封闭作用(5)抗体干扰黏附作用APC1.肿瘤抗原:免疫原性弱→免疫选择抗原调变表位减少或丢失“抗原覆盖”:表面被某些非特异性成分覆盖被“封闭”:封闭因子(血清)→封闭瘤细胞表面的表位/效应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2.MHC-Ⅰ分子表达低下:3.缺乏协同刺激信号:B74.肿瘤细胞的“漏逸”:由于肿瘤的迅速生长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限度,使宿主不能有效的清除大量生长的肿瘤细胞。5.肿瘤细胞诱导免疫抑制:6.肿瘤细胞抗凋亡:肿瘤的被动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移植免疫P230移植的分类:①自体移植②同种同基因移植③同种异基因移植④异种移植第一节同种移植排斥反应(三)其他组织相容性抗原1.ABO抗原系统:*供者与受者ABO血型不配合受者血清抗体与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ABO抗原结合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内凝血2.组织特异性抗原:移植排斥强度:皮肤>肾>肝脏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机制:1.TCR对MHC抗原识别具有简单性2.供受者的MHC分子/复合物结构相同或相似*特点:速度快、强度大*对免疫抑制药(如环孢素)敏感★(2)间接识别(indirectrecognition):第二节移植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一)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血液循环恢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称为超急性排斥反应原因:受者体内预存Ab:①供、受者间ABO血型不相容;②受者血液中含有抗供者白细胞,血小板的抗体;③非免疫因素:如移植物缺血时间过长,灌流冲洗不彻底等。(二)急性排斥反应最常见,移植后1周~3个月内发生的排斥。(三)慢性排斥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是影响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jection,GVHR)★概念:移植物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受者的同种异型抗原,诱发针对受者的排斥反应。常见于:骨髓、胸腺、脾等移植或大量输血后机制:供者CD4+T细胞识别宿主MHC抗原临床的表现:炎症性疾病,皮疹、腹泻、肺炎等。Graftversushostdisease选择合适的供者:1.HLA配型常用方法是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混合LC培养2.HLA交叉配型与检测预存抗体(1)淋巴细胞交叉配合试验无论抗体是针对Ⅰ类还是Ⅱ类HLA,只要细胞毒性超过10%,则表明受者体内已有细胞毒性抗体,应另选供者;若小于10%则为阴性,表明供受者匹配(2)T细胞淋巴细胞毒性交叉配型无论反应水平高低,均为组织器官移植的禁忌症(3)B细胞淋巴细胞毒性交叉配型(4)自身交叉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