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意识培养.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数学创新意识培养.doc

数学创新意识培养.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是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处于教育基础位置的小学阶段,则要抓好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浅见。教学分层→学生想创新1.学情分层次,给学生创新机会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只要有创新意识和行为都能成功。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因材施教,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创新素质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2.知识分层次,增强创新意识所谓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加工创新之后,形成的认识结构。教学要求一般分为认识、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制定数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比如:认识一位小数,第一步认识零点几的小数,第二步认识几点几的小数,第三步学习一位小数的读、写。这样由浅入深,分层次安排,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知识依靠点、新知生长点、创新立足点、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3.评价分层次,激励学生创新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师应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为正常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箴别指导,分层评价,使教师的“教”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促进教于学的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比如对学困生的指导,我努力做到“四优先”:课堂提问优先;巡视辅导优先;扮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注意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指导学生用引旧知、抓特征的方法寻求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即使在活动过程中失败,也不要责怪学生,要用信任的眼光和口气鼓励他们再试。而对于富于创造力和学习潜力的学生,则鼓励其自主探究。标新立异→学生敢创新创新得之于求异。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应着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在教“圆柱体体积计算”时,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求出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就是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了水,然后倒入长方体容器中,测算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4>还有的学生用有一定厚度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体,能得出纸的体积,也就近似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上述方法,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有的不够科学,失败了,但是这些猜想中都包含了一个成功因素,那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合作互补→学生能创新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中等生也拥有了锻炼的空间,学困生可以获取多方面的帮助,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水平,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如在教“梯形面积公式”时,我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纸(也可自由选择其它工具)按组活动,发挥合作优势,互相议论,动手操作。先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组首先剪了一张梯形纸片,在沿两个对角剪成两个三角形纸片,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过剪开对角的顶点再向两条边做高,都是梯形的高。如图:可得出:“下底×高÷2+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还有一组,先把梯形上下两底重合、对折,得出梯形腰上的中点,然后按照下图所示,剪下阴影部分,拼成一个三角形。从下图可以看出,把梯形割补拼成三角形,虽然形状变了,但原梯形的面积并未发生改变。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合作操作,学生既主动地获得了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无论从教学实效还是学习心理,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启迪上,都得到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