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开放探究型实验是指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但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条件不惟一或者解题方法多样的试题。这类试题常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设计而成,要求学生自己选取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来解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归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目前,开放探究型实验一般是在一定限定范围内的开放性探究。1.题目类型和特点2.解题策略(1)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解题关键通读全题,抓住题目(题图)中的重点字句(重点信息、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推理,找准突破口,从中得出命题人限定假设或猜测的范围,设想怎样进行假设或猜测。(2)猜测要有依据,方案要合理根据题目的提示大胆、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①猜想一定要有事实根据或科学依据,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猜想,不能胡乱猜想,茫无边际。②注意对试题提供的情境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从实验中找到有力的证据,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科学解释,得出正确的结论。(3)注意思维的有序性对实验数据及现象的分析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对有关结论的概括,要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表达。(4)注重发散性思维抓住实验七个“一”的应用:一个实验的多种现象,一个实验现象的多种原因,一种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用途的多种装置,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一种物质的多种制法,一组物质的多种鉴别方法。查阅资料得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针对甲、乙、丙猜想,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2)实验过程①仪器连接后,放入固体试剂之前,关闭k,微热硬质玻璃管(A),观察到E中有气泡连续放出,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称取Mg(NO3)2固体3.7g置于A中,加热前通入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③观察到A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中未见明显变化。④待样品完全分解,A装置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⑤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未见明显现象。(3)实验结果分析讨论①根据实验现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经分析可初步确认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②根据D中无明显现象,一位同学认为不能确认分解产物中有O2,因为若有O2,D中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方程式),溶液颜色会退去;小组讨论认定分解产物中有O2存在,未检测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小组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是上述实验设计仍不完善,需改进装置进一步研究。[解析](1)猜想丁不成立,从硝酸镁分解过程中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可以看出,分解过程中镁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没变,氮元素的化合价都降低,故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2)仪器连接后,加入药品前,必须对装置的气密性进行检查,步骤①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因为假设甲、乙、丙中都有氧气,因此需要对氧气进行检验,故必须在实验前排除装置内的氧气。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应先移动酒精灯预热硬质玻璃管。(3)①剩余固体加入水未见明显变化,可排除猜想丙,因为氮化镁可与水反应产生氨气;3.7gMg(NO3)2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若加热分解生成Mg(NO2)2,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为0.025mol×116g/mol=2.9g,而实际固体的质量为1.0g,显然猜想甲不合理。②D中盛的是Na2SO3酚酞溶液,若产物中有O2,D中将发生反应2Na2SO3+O2===2Na2SO4,溶液碱性减弱,溶液颜色会退去。由于实验过程③观察到A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中未见明显现象,说明NO2与O2在装置B中已反应完。(2011·高考安徽卷)地下水中硝酸盐造成的氮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文献报道某课题组模拟地下水脱氮过程,利用Fe粉和KNO3溶液反应,探究脱氮原理及相关因素对脱氮速率的影响。(1)实验前:①先用0.1mol·L-1H2SO4洗涤Fe粉,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②将KNO3溶液的pH调至2.5;③为防止空气中的O2对脱氮的影响,应向KNO3溶液中通入________(写化学式)。生成的Fe2+水解(或和溶液中OH-结合)温度实验步骤及结论: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