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教学中非预设生成的引导策略策略六:适可而止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给出的答案与我们期望的结果完全沾不上边,或者是问题的难度既超出现阶段教学的要求,也超出了本阶段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探究的基础。这时如果教师强行推进预设的教学流程,将会越陷越深,我们认为这时教师必须果断地采取措施,适可而止,果断刹车,将教学过程拉回正轨,没有必要“继续争下去”。例如在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拿出两个体积非常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来判断哪个的体积大,哪个的体积小。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争论,从而引导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时通过观察我们无法判断体积的大小,这时需要找到一种计算体积的方法。但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想出了许多种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有割的、有拼的,还有放在水中泡的,但都与我所期望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相差甚远,这时我立即停止了学生的讨论,指出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课后,我分析学生之所以没有给出期望的答案,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太明确。可以预想,如果让学生继续说下去,他们可能还会想出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这无助于本节课正常教学内容的学习,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忍痛割爱,适可而止,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捕捉住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资源,把握好课堂非预设生成资源,才能激活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才能真正使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