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穴理论及养生康复点穴.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5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经穴理论及养生康复点穴.ppt

中医经穴理论及养生康复点穴.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咳嗽,咽痛。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颈项痛,咽痛,咳嗽。起穴:商阳→上肢外侧前缘→前头→止穴:迎香。本经名穴:合谷、曲池、迎香。起穴:承泣→胸腹→下肢外侧前缘→止穴:厉兑。本经名穴:地仓、颊车、头维、乳根、足三里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穴”。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起穴:隐白→下肢内侧前缘→腹→心→止穴:大包。本经名穴:三阴交。起穴:极泉→上肢内侧后缘→止穴:少冲。本经名穴:神门。起穴:少泽→上肢外侧后缘→头→止穴:听宫。本经名穴:听宫。起穴:睛明→后头→沿背脊旁→下肢外侧后缘→止穴:至阴。本经名穴:睛明、攒竹、委中、承山。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腹胀,泄泻,痢疾。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遗尿,遗精,阳痿。起穴:涌泉→下肢内侧后缘→腹胸→止穴:俞府。本经名穴:涌泉。起穴:天池→上肢内侧中间→止穴:中冲。本经名穴:内关。起穴:关冲→上肢外侧中间→侧头→止穴:丝竹空。本经名穴:丝竹空。起穴:瞳子髎→侧头→胸胁→下肢外侧中间→止穴:足窍阴。本经名穴:瞳子髎、风池、肩井、环跳、悬钟。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处。主治:头项强痛。环跳——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悬钟——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髓会”。主治:足胫挛痛。起穴:大敦→下肢内侧中间→腹→上注于肺→止穴:期门。本经名穴:太冲。起穴:长强→沿脊柱上行→巅顶→止穴:龈交。本经名穴:长强、命门、大椎、风府、百会、水沟(人中)。起穴:会阴→腹胸正中→止穴:承浆。本经名穴:关元、中脘、膻中。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四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鼻衄。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面部美容。安眠——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主治:失眠,眩晕。胸背部上肢部下肢部日常保健七穴位补肺益肾的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散热去痛的尺泽穴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保健心脏的内关穴防止失眠的神门穴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舒服腰背的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补血养肝的血海穴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起名叫“血海”。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