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chéngwéi)当今尤其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反复发作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尿路结石、高尿酸性肾病等导致许多合并症;高尿酸血症还可结缘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痛风(tònɡfēnɡ)的定义痛风(gout)是体内慢性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主要由于尿酸生成增加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尿酸在体内沉积,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尿酸性肾病,常伴尿路结石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仅有高尿酸血症,或高尿酸血症合并尿酸性肾石病,尚不属于(shǔyú)“痛风”的范畴。当尿酸持续高浓度,呈过饱和状态时,血尿酸就会结晶沉积在组织中,雌激素降低、尿酸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局部(júbù)温度和PH降低,也可促使尿酸盐析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重要生化基础,然而,高血尿酸者仅10%左右发生痛风;而有少部分痛风急性发作时血尿酸却在正常范围,这说明痛风的发病原因还很复杂,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应该区别的两个概念。无高尿酸血症----无痛风(tònɡfēnɡ)高尿酸血症≠痛风(tònɡfēnɡ)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排泄减少尿酸产生过多(ɡuòduō)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晶体沉积痛风痛风(tònɡfēnɡ)-异质性的(heterogenous)疾病高尿酸血症的定义(dìngyì)一、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我国痛风患病率:目前在一般人群达0.84%,约有1200万人;其中95%为男性患者;男女之比约为20∶1。由0.34%(1998年上海)~1.33%(2004年南京)高尿酸血症:我国约有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高发年龄(niánlíng)男性为50~59岁,女性于绝经期后(雌激素有促尿酸排泄)有11.5%的男性和3%的女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发展为痛风.原发性痛风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0∶1高尿酸血症患病男女之比为2∶1高发年龄组男性50~59岁,女性绝经期后(可能(kěnéng)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有关)。10%-20%有阳性家族史,双亲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比单亲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病患者病情重,且可见儿童期发病二、病因和发病(fābìng)机制②酶及代谢缺陷,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1-焦磷酸-5-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酶活性增强,次黄嘌呤(piàolìng)-鸟嘌呤(piàolìng)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陷症,均可使嘌呤(piàolìng)合成增加,导致尿酸生成增加。痛风患者中由尿酸生成增多所致者仅占10%左右大多数均由尿酸排泄减少所致5-磷酸(línsuān)核糖+ATPPRPP合成酶活性增强(zēngqiáng)参与尿酸代谢的3种嘌呤核苷酸:IMP(次黄嘌呤核苷酸)AMP(腺嘌呤核苷酸)GMP(鸟嘌呤核苷酸)。嘌呤代谢速度受5-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以及GMP、AMP和IMP对酶的负反馈抑制的调节。人类尿酸生成的速度主要决定于细胞内PRPP浓度(nóngdù),而PRPP合成酶、HGPRT、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为其中重要的酶,而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为限速反应酶A、嘌呤(piàolìng)核苷酸代谢血尿酸水平升高(shēnɡɡāo)的原因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本症为性联染色体遗传,但外显不全。编码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的基因HPRT、编码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合成酶的PRS基因的移码、错位、缺失等突变造成酶活性降低或升高,使血尿酸升高,产生高尿酸血症和痛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突变、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Trp64Arg突变也可能与高尿酸血症相关。对此病基因水平的诊断(zhěnduàn)与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B、尿酸代谢与尿酸的清除1.尿酸代谢人体的尿酸有两个来源(láiyuán):A.内源性:由体内氨基酸、核苷酸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尿酸,或核酸分解代谢产生尿酸,约占体内总尿酸的80%。B.外源性:从富含嘌呤或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约占体内总尿酸20%。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内源性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重要。2.尿酸的排泄与分解正常人体内尿酸池平均为1200mg,每天产生750mg,排出500~1000mg。70%的尿酸经肾脏排泄30%经胆道和肠道排泄嘌呤(piàolìng)合成代谢增强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是痛风患者血清尿酸增高的原发机制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