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五作业.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模块五作业.doc

模块五作业.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强调要拓展教学时空?答:课标为什么特别强调要拓展教学时空呢?从课程的性质可以看到,提出这一点,是符合这个学科的需要的,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要求。第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第二,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第三,让教与学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中、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从上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门课程主要从儿童与生活、道德与生活、教学与生活、课程的核心与基础等角度,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课程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课程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并要让儿童回归于生活,在体验自身的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中去感受、发现和探究,由此来提升儿童的个人成长及其生活,也就是说,这两门课程的生活性,决定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及其终点必须面向生活、关注生活。教学方式离不开对儿童自身的生活实际及其儿童所生活的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关注,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观念说教,不是简单的灌输。教学内容不是脱离了儿童生活的、使其难以感受和理解的、任由成人预设的教学内容。因此,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空间是教学的必然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儿童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教学,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强调要拓展教学时空,也是课程适应性的要求。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而且地域差异很大,没有哪一套教材能够适应所有地区、所有儿童的生活。所以,在我们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在国家课程之外,增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主要的意图就是要增加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用这种方法来弥补国家课程不能照顾各个地方和学校差异的不足,对于必须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说,更是这样。比方说,同样是要落实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里面的“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这样一条内容,对于城市小学和偏远的农村比较贫困地区的学校来说,在具体落实标准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因为学校的规模和硬件设施的配备等各个方面差异特别大,所以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就很不一样,他们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同,所以老师们就不能不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老师要充分地重视、正视这一点,不要把教材中表现出的地区差异设为自己教学的障碍,应该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土资源,在对国家和地方以及学校课程的吸收和转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开发,融入自己独特的课程体验,教学就会更有实效性。地域的辽阔,差异性大,决定了我们这门课程一定要带领学生回到他们当地的生活,要走出课堂。学生的道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规律,也需要教师拓展教学时空。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前言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这就是说,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空间,从儿童的认知和成长规律来看,就是要实现学习与生活的对接。第一,是要真正地尊重儿童,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充满矛盾和困惑的。一方面是个体自我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对这个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相应的成长关键期,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要尊重儿童,要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生活节奏、生活成长中的困惑、发展中的需要,及时地帮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比如说,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就要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在入学初,就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就是说,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站在儿童的立场,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第二,拓展教学时空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参与学习,乐于体验和探究。儿童学习有别于成人的学习,特别是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需要借助形象的、具体感性的内容和方式,这个时期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