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传播学届学者的各种观点:(一)邵培仁《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中国化的传播学研究,基本上以古为主、以今为辅,致力于中国文化中传播理念和传播智慧的展现和宏扬;(2)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研究,基本上是以今为主、以古为辅,着力于中国当代传播活动中现象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它们虽各有侧重,但并不互相排斥。相反,它们都以“本土”为研讨的核心,以“本土”为耕耘的园地,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支持,相互靠拢,协调共进。2、各学者对本土化研究目的的看法(5)、孙旭培:我们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中国化,“不能因此导致一个结论:我们可以创立一门完全不同于西方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辩证法使我们懂得,要善于把事物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传播研究中国化也是一个过程,就是通过大量挖掘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间关于传播方面的财富,促进传播学的发展,最终创造出集东西方文化精华之大成的传播学。”(1994)“传播学研究中国化的目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研究中国的传播历史和现状,为传播学的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使传播学不至于只是‘西方传播学’。”(1997)(6)邵培仁:A为了让传播学成为中国大众的精神食粮;B为了让传播学成为适应中国需要的科学;C为了让传播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D为了让传播学的理论建树与世界文化接轨《传播学导论》(1997)(二)陈韬文《论华人社会传播研究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处理》(3)指建基於本土社会的原创理论。(梦寐以求的)两个可能性:一是在地社会有其独特性,因而引发新的理论建构。二是有关的社会现象并非独特,其实同样存在於其他国家,只不过是其他地方的同行「视若无睹」,没有进而探究,却给本地研究者「捷足先登」(三)孙旭培《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理论的成功尝试——介绍<华夏传播论>》1、“传播学本土化”这种提法的几种非议:A“从本土化的实绩看,传统文化似乎不像被‘弘扬’,而倒像被拉到‘国际’博览会上被拍卖,一切都得按‘接轨’的标准办理,结果就跟金发碧眼的西方女子穿一袭旗袍,让人总感到有种说不出的不伦不类”。解:传播学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能够发掘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也就越容易成为世界传播学者吸收的东西B在“尚未完整地引入传播学学理的时期”,“没有对传播学原本本的了解”,就去谈“本土化”,乃是个“情绪性的提法”;解:让大家都等着作“原原本本”的了解,“本土化”研究恐怕要到猴年马月了。我们只能边学习、吸收人家的,边总结、创造自己的,当然更重视创造。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表现的四个特性:(1)传播体制上的“定于一尊”的一元格局。(2)传播取向上的道德化的追求。(3)传播技巧十分讲究,凝结着“东方智慧”(4)由于作为传播媒体的汉语十分独特,因此传播具有与西方颇为不同的特色。古代传播现象二、我对传播学本土化的看法:十分赞同1、(站在我国利益角度):我国现在对传播学的学习是“追赶式”的学习,要在世界领先就要提出自己的理论。(1)提出“传播学本土化”这一概念想法是非常有志气的。(2)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动,处在世界传媒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学科理论的落后对我国的发展不利。2、(站在学科发展角度):传播学的本土化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审视我国传播现象和传播文化,并将传播学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对现有的西方传播学理论进行批判,以丰富其内容,完善其理论体系,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三、大师的赞美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