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外国文学》是工科高等专科学校信息与网络技术、现代文秘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人类文化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国的文学,是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发展史、掌握人类宝贵精神财富和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培养文学鉴赏水平、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世界文学发展的一般概况,了解各个文学发展时期各种文学现象和艺术流派兴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主要原因,了解世界文学史上名家名作特定的历史地位和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掌握名篇名著主要的文体特征、情况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二、课时分配序号课题教学时数小计讲课鉴赏评论一概论22二古希腊文学22三中世纪文学44四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862五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44六十八世纪启蒙文学642七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22八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66九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862十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642合计48408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论(2课时)了解世界文学发展概况和外国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借鉴作用。重点难点: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文学分期。第二章古希腊文学(6课时)了解古希腊文学的历史分期和文学上的成就,《荷马史诗》的成书过程,以及古罗马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地位。(神话、诗歌、史诗、戏剧、文艺理论)重点难点:古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荷马史诗》反映了哪一个时代的社会特征?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师讲授之后,观看录像片:《失落的文明》第三章中世纪文学(2课时)了解中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和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所经历的政治斗争、精神恋爱对他创作的影响。重点难点:中世纪欧洲文学有哪几种类型?但丁《神曲》的创作意图、结构内容及其命名。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6课时)了解文艺复兴运动文学的性质和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创作特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与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各国代表作家与作品(卜伽丘和《十日谈》、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重点难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取得的成就、哈姆雷特的个性特征和悲剧原因。第五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了解欧洲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性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熟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重点难点: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和作品的正确理解,尤其是莫里哀戏剧的创作风格。第六章十八世纪启蒙文学了解启蒙文学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它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概况和不同特点,各国代表作家和作品,以及它对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重点难点:理解启蒙文学对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英国启蒙文学的主要成就,歌德和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学影响。第七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和流向,德国、英国、法国的主要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熟悉雨果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贯穿他一生行动和创作思想的主线—人道主义,认识《悲惨世界》的思想内涵和《巴黎圣母院》所显示的美丑对照的原则和三个主人公的典型意义。重点难点:《悲惨世界》的思想内涵和《巴黎圣母院》所显示的美丑对照的原则和三个主人公的典型意义。第八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了解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况,各国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理解名著名篇的典型意义(夏洛蒂•勃朗特与《简爱》、斯汤达与《红与黑》、巴尔克与“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与《复活》、美国的马克•吐温的生平与创作以及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重点难点:代表作家作品的典型意义。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了解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流派和发展概况,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认识高尔基的文学地位和他的《母亲》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认识泰戈尔的小说和诗歌创作对印度文学的意义。重点难点:高尔基的文学地位和他的《母亲》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深刻领会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第22条军规》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第22条军规》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深刻内涵。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认真记好课堂笔记,训练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全神贯注的思维能力。1、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在每一章的概述部分首先理清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以及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先在整体上把握文学史整体网络的大视角,再从微观上去评析具体的作家作品。(2)教学手段:为活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