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举例分析。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举例分析。1.doc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举例分析。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这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所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生长点,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在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去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抓住文本的主要问题,以突破教学重点。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从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生成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是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有什么区别?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是抱着怎样的感情在上课的?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主问题的设计强调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探究文本。因此在讨论主问题时,字词句、修辞、结构等方面的学习都会成为解决主问题的途径或手段,从而让学生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细微之处。二、层层设悬,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我从题目着手,设计了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面对这一切困难,愚公是如何应对的?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这样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步步地走进课文,从而明白文章的主要寓意。三、问题设计着眼于文本的“空白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好的作品往往不会把主旨和盘托出,而会留有余地,写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一个“空白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很好地利用这些“空白点”,就能够锻炼学生的联想、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题设计应从学情入手,难易有度。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能力是问题设计前必须考虑的。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主题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如果老师直接问:“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这个问题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如果老师变换角度,设计两个较容易的切入问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促使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能由易到难,逐步实现对主题的理解,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