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三章缓控释制剂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制剂,药物的释放多数情况下符合一级或Higuchi动力学过程。控释制剂:系指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的制剂,一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释药速度仅受制剂本身设计的控制,而不受外界条件,如pH、酶、胃肠蠕动等因素的影响。缓控释制剂优点:1.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尤其适合慢性病患者及中老年患者;2.释药徐缓,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3.缓控释制剂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4.某些缓控释制剂可以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更加适合疾病的治疗。缓控释制剂不足之处:1.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较差,如出现副作用,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2.缓释制剂往往是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而设计,当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3.制备缓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费用较常规制剂昂贵。13.1缓、控释制剂设计原则13.1.1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1.理化性质(1)剂量:0.5~1.0g(2)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和油水分配系数。(3)胃肠道稳定性:小肠中不稳定的药物,制成口服缓控释制剂后,生物利用度可能降低。2.生物因素(1)生物半衰期:半衰期小于1h,大于24h的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2)药物的吸收:药物吸收速度过慢或在胃肠液中吸收速度有变化时,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如维生素B2。(3)代谢:在吸收前有代谢作用的药物制成缓释制剂,生物利用度都会降低。13.1.2设计要求1.药物的选择:t1/2=2~8小时,可以制成缓、控释制剂。剂量很大、药效剧烈、溶解吸收很差的药物以及剂量需要精密调节的药物,抗菌效果依赖于峰浓度的抗生素药物等,一般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2.生物利用度:是普通制剂的80%~120%;若药物吸收部位主要在胃与小肠,宜设计每12小时一次,若结肠也有吸收,则可考虑每24小时服用一次。3.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应等于或小于普通制剂;半衰期短、治疗指数窄者12小时服药一次,反之则24小时一次。13.2缓、控释制剂的辅料1.骨架型缓释材料亲水凝胶:是指在遇水膨胀后,能形成凝胶屏障而控制药物释放的材料。①天然高分子材料类,如海藻酸钠、琼脂和西黄蓍胶等;②纤维素类,如羟丙甲纤维素(HPMC)、甲基纤维素(MC)、羟乙基纤维素(HEC)等;③非纤维素多糖,如壳聚糖、半乳糖甘露聚糖等;④乙烯聚合物,如卡波普、聚乙烯醇等。非溶蚀类:是指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的高分子聚合物。胃肠液渗入骨架材料空隙后,药物溶解并通过骨架中错综复杂的极细孔径的通道,缓慢向外扩散。①纤维素类,如乙基纤维素(EC);②聚烯烃类,如聚乙烯;聚丙烯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③聚丙烯酸酯类,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生物溶蚀性:是指本身不溶解,但是在胃肠液环境下可以逐渐溶蚀的惰性蜡质、脂肪酸及其酯类。①蜡类,如蜂蜡、巴西棕榈蜡、蓖麻蜡、硬脂醇等;②脂肪酸及其酯类,如硬脂酸、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甘油三酯等。2.缓释包衣材料不溶性材料: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CA)以及丙烯酸树脂类(如EudragitRS30D、EudragitRL30D和EugragitNE30D)。肠溶性材料:①纤维素酯类,如醋酸纤维素钛酸酯(CAP,pH5.8~6.0)、羟丙甲纤维素钛酸酯(HPMCP,pH5~6)、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三种规格L、M、H,分别在pH5.0、5.5、7.0溶解)等;②丙烯酸树脂类,如丙烯酸树脂L100型(pH>6.0溶解)、丙烯酸树脂S100型(pH>7.0溶解)等。3.增稠剂主要用于液体缓、控释制剂。常用的有:明胶、聚维酮(PVP)、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PVA)、右旋糖酐等。13.3释药机制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钾(钠)——普鲁卡因青霉素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胰岛素——胰岛素鱼精蛋白锌3.控制粒子大小超慢性胰岛素:10μm——30小时半慢胰岛素锌:2μm——12~14小时药物首先溶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的控制。药物的扩散有两类:1.贮库型:主要是包衣的片剂或微丸等。水不溶性包衣膜:如用EC包衣。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如用EC与MC混合膜材包衣,MC起致孔剂作用。这类制剂释放接近零级。2.骨架型:药物均匀分散在骨架材料中,骨架内的药物首先溶解,然后通过骨架材料扩散到骨架外表面,然后再扩散入释放介质中。利用扩散原理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具体工艺措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