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学六腑医学知识讲座《难经》之“七冲门”一、胆机理:胆气通于心(胆经之经别通于心);胆可影响肝之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生理:胆主决断判断、决断力正常胆大,承受力大,不易惊,易决断。病理:胆气虚弱,失于决断:胆怯易惊,失眠多梦,决断不能。二、胃2.胃的生理特性胃气:⑴胃的功能;⑵脾胃功能的概括;(能纳、能运、能化)⑶脾胃运化产生的气血;⑷正气。胃气主要反映于:脉象(从容、流利、和缓),舌苔(有根),面色(红润光泽),抗病能力。可判断疾病的预后。保胃气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三、小肠四、大肠六、三焦2、三焦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第四节奇恒之腑(二)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二、女子胞第五节脏腑间的关系(一)心与肺主要体现在气血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上。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和促进关系。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在病理上,心的行血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心肺关系示意图心主行血,以助肺的呼吸肺主气,推动心的行血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病理上,表现为心脾两虚之证。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病理上,或气虚血瘀,或气虚失摄而出血。心脾关系示意图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方面。1、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肝主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病理上,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出现心肝气郁证或心肝火旺证。心肝关系示意图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四)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1.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神能控精驭气。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病理上,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心肾相交示意图(五)肺与脾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胸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肺脾关系示意图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司宣肃,输布水液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上输于肺,与吸入清气相合而成(六)肺与肝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肝气主升,肺气主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病理状态下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可耗伤肺阴,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证,称为“左升太过,右降不及”。肺肾关系示意图维持呼吸: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水液代谢:肺通调水道,肾蒸化水液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八)肝与脾表现在消化吸收的协同、对血液的调控上。1.饮食物消化:肝主疏泄,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及对精微的吸收和转输功能;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病理状态下,可见“肝脾不调”、“土壅木郁”,或湿热郁蒸肝胆而见黄疸。2.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血,统摄血液。脾气虚弱,则血液生化无源而血虚;或统摄无权而出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脾关系示意图(九)肝与肾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滋互制。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病理上可见肝肾精血两亏。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