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学基础绪论什么是医学?什么是中医学?医学:现代基本定义为:“医学是诊断、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技艺和科学。”辞海定义为“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中医学: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核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中医学的重点不在治疗,而在预防,即治未病。附:民族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寻找食物→→→→→→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症→→→→中药起源;烘火取暖→→→→→→发现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用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热熨法和灸法的起源;使用石器→→→→→→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而能消除另一部位的病痛→→→→针灸的起源。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时期:先秦—秦汉2、标志和确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神农本草经》的问世。(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后世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2)《难经》,扁鹊(秦越人)—独取寸口、命门理论。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脉诊和针灸治疗更详。(3)《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张仲景(医圣)—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辨证方式—六经辨证。113方。《金匮要略》的辨证方式—脏腑辨证。262方。(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有毒无毒—上、中、下三品;四性、五味。中华医学(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晋隋唐时期:唐代政府于659年颁布了由苏敬等人编撰的《新修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王焘著成《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1104门,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2、宋金元时期:刘完素(河间)—寒凉派:“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倡导寒凉。张子和(从正)—攻下派:“邪去则正安”,主汗、吐、下三法。李东恒(杲)—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补益脾胃。朱丹溪(震亨)—养阴派:“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3、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创“戾气”说叶桂(字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景岳全书》、《类经》赵献可(字养葵)—《医贯》——命门学说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4、近、现代:综合整理-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中西汇通-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26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人与环境的整体观(1)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天人相应(2)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30达尔文“适者生存”中医“天人合一”(1)季节气候(2)昼夜晨昏(3)地区方域《内经》论疾病一日变化,发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就是说,对于多数患者而言,病情往往存在早晨清爽、日间安好,傍晚稍甚、夜晚加重的变化规律。这就是因为一天中,自然界阳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内阳气的盛衰,从而带来病情的波动。地域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地区气候的不同,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南方气候偏于湿热,人体腠理疏松;北方气候偏于干燥,人体腠理致密。一旦异地而居,会感到一时的不适。这样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服”。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时多发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35363738了解:中医的“因时、因地制宜”针法------南方炎热湿润,这里的居民常进食酸腐食物,容易导致肢体拘挛、麻痹等疾病,需要用微针疗法,所以针灸源自南方;灸法------北方冰天雪地,天气寒冷,当地居民由于“脏寒生满病”,故常用灸治疗。导引、按摩------中原地区物产丰富,人们食物较杂,多发生肢体痿软乏力、冰凉、灼热或恶寒发热等疾病,故发明了导引、按摩。(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以下是规定强免的疫苗(2006年3月1日执行):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