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新-ppt课件.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缺铁性贫血新-ppt课件.ppt

缺铁性贫血新-ppt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缺铁性贫血概念:由于体内缺乏可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铁而引起的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铁的代谢:1、铁的来源(动物内脏,黑色食物)2、铁的吸收及调节3、铁的运输4、铁的分布与贮存5、铁的丢失内源性:衰老的红细胞释放的铁外源性:普通饮食中摄取10-15mg含铁丰富的食物:肝脏、肾脏、心脏、胃肠和海带、紫菜、黄豆、菠菜、芹菜、油菜、番茄、杏、枣、橘子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上部高铁亚铁,易吸收与血浆转铁蛋白(β1球蛋白)结合→各组织总铁结合力:能与血浆铁相结合β1球蛋白总量血清铁或血浆铁: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正常约1/3转铁蛋白与铁结合血清铁含量血清铁饱和度=———————×100%总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中血清铁所占的比例)正常体内约35g65%Hb铁30%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5%组织铁(肌红蛋白、含铁酶)012%血清铁肠粘膜、皮肤脱落、月经、尿、汗液排出量<1mg/日经期妇女:17mg/次妊娠:2-4mg/日哺乳:增加2-4mg/日胃酸食物铁Fe2+Fe2+Fe2+吸收入血中还原物质(VitC等氧化的铁有助铁的吸收)去铁蛋白+Fe3+铁蛋白氧化而植物性酸、碱性药物等不利于铁的吸收肠粘膜细胞Fe3++β球蛋白转运铁蛋白供骨髓制造Hb用及多种含铁的酶类铁代谢ironmetabolism①、需要增加,摄入不足:婴幼儿、儿童、青春期女青年、孕妇、哺乳期②、吸收不良:胃次全切除术,腹泻,真性胃酸↓↓③、失血:消化道出血(溃疡、癌、钩虫病、V曲张、痔疮、水杨酸盐等)、月经过多、溶贫伴含铁血黄素尿或Hb尿。早期缺铁IDA早期IDA晚期贮存铁贮存铁贮存铁无贫血血清铁↓血清铁↓RBC正常正常或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可低色素**贫血早于形态改变**低色素早于小细胞1、原发病的临床表现2、贫血本身的症状3、组织缺铁症状: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组织缺铁症状反甲:1、血象:典型小细胞低色素2、BM:红系增生,中晚幼红↑,胞体小,胞浆量少3、BM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减少或消失(直接、可靠)4、血清铁蛋白:测贮存铁,<12μg/L(敏感、早期)5、血清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肝合成增多);血清铁饱和度<15%6、RBC游离原卟啉增高(红细胞内蓄积)间接红细胞内卟啉代谢1、病史、症状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Hb,MCV,MCHC)3、骨髓红系增生4、铁代谢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原卟啉均升高一旦诊断确立,应积极查找缺铁原因海洋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小细胞低色素要点:①靶形RBC②血清铁↑③贮存铁↑④Hb电泳异常*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要点:①血清铁↑,铁蛋白升高③骨髓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1、原则:①原发病治疗②补充足够的铁2、病因治疗3、补充铁剂—铁剂治疗4、辅助:营养、输血口服铁剂(亚铁制剂):同时服用维生素C加强吸收①剂型种类:硫酸亚铁033/日富马酸亚铁023/日多糖铁复合物150mg2/日②治疗效果评价:自觉症状好转—最早(3天)(网积)Ret:5—10天达高峰Hb:2周后开始上升Hb恢复正常需2个月时间补充储存铁Hb正常后小剂量治疗3—6个月③无效原因:诊断有误病因治疗不力:出血合并:炎症、感染、肿瘤、肠道病药品过期、假药、未按医嘱服补铁注意事项适应症:1、吸收不良:手术,慢性腹泻等2、肠道疾病不宜口服3、严重胃肠道反应4、急需补铁者制剂与用量:右旋糖酐铁50mg/ml山梨醇枸橼酸铁用量:应准确,不应超量铁总量(mg)=(150-Hb)*体重*0.33用法:首次50mg、深部肌肉注射次日100mg/日,im不良反应:疼痛、头痛、发热、寻麻疹疗效标准:1.治疗反应:铁剂治疗后Hb上升了15g/L,认为治疗有效;上升20g/L以上则更可靠。2.符合下面标准者为治愈(1)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血象恢复,Hb升至正常值以上(3)铁指标均恢复至正常(4)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治愈,病因消除,否则疗效不能持久。成人引起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A.摄入减少B.胃酸缺乏C.慢性缺血D.胃大部分切除术E.需要量增加贫血患者血片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色;血清铁饱和度14%,则最可能的诊断是:A.铁粒幼细胞贫血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细胞贫血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贫血可分为【】A、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两类B、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及红细胞破坏过多三类C、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三类D、红细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