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同性恋现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同性恋现象.doc

浅议同性恋现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同性恋现象摘要本文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同性恋的界定、成因等进行了总结,并呼吁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理解与支持。关键词同性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弱势群体1概述1.1同性恋的定义“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最早由匈牙利人Benkert提出(后由性学家Ellis等人引入英语词汇),该描述指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所吸引。目前,国际学术界以《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为代表对同性恋的描述为:同性恋者是一个有着显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性吸引,对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从中得到性满足的人,同性别人之间的性爱或情爱关系。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对“同性恋”的定义为: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会交往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1.2同性恋在人群中的比例从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开始,同性恋现象就已进入史实记载。中国历史上同性恋现象很普遍,比如先秦时代的卫灵公与弥子瑕、魏王与龙阳君,卫灵公与宋朝、楚王与安陵君、赵王与建信君;又如秦汉时期汉高祖与籍孺,文帝与邓通,武帝与韩嫣、李延年,成帝与张放,哀帝与董贤等。在西方历史中,柏拉图前期作品《会饮篇》是人类从正面讨论同性之爱的最早作品;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远征记》中有对同性之爱的矛盾态度;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在《修道士》中对同性恋进行了有实际临床意义的详细描述。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Billy,1993)显示绝大部分男性是异性恋者,只有2.3%的男性和1.1%女性是绝对同性恋;1992年英国和法国的研究结果与美国类似,法国有4.1%的男性(ASCFinvestigators,1992),英国有3.6%的男性是同性恋者(Johnson,etal,1992)。国内潘绥铭(1995)的研究报告表明,大学男生中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16.6%。刘达临(2005)的研究中,以搂抱为标准,大学生中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占7.5%,男性为7%,女性为8.4%。社会学调查发现,中国同性恋与双性恋人口1占全社会性成熟人口的3%~4%(张北川等,2000)(钱铭怡,2006)。1.3对同性恋的界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同是一种自然属性,身体方面的生殖力使人爱恋异性,心灵方面的生殖力使人爱恋同性,前者的目的是人类种族的繁衍,后者的目的是美的创造。这是两种爱情的本质差异。根据柏拉图的观点,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同性恋比起异性恋,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爱的可能性,深化了爱的能力,开拓了爱的空间。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曾认为同性恋是“性变态”、“反常行为”、“失调”,但在晚期他认为同性恋是“一种人人会有的复杂的扩散性的体验”,并否定同性恋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性角色认同的“倒错”。霭理士的观点与此相近,他曾指出:“我个人的立场一向以为逆转(倒错)是一个变态,而不是病态”(霭理士,2003)。阿尔弗雷德·金西彻底否定了对性活动作道德判断的作法,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性释放途径或频率可以称为‘正常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它们只有差异,而且除了差异之外什么也不表明”(阿尔弗雷德·金西,1989)当同性恋不再被定格为罪恶的、不道德的、病态的时候,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便是顺理成章的了。马尔都塞不但不反对同性恋,而且认为同性恋现象中包含着革命的潜力,是对生殖秩序的反叛;福柯也同样认为,性行为如果不是出于生育繁衍的需要,没有纳入生殖繁衍的秩序,就不可能指望得到承认和保护,也别想得到发言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从同性恋出发,不停留在肯定同性恋作为一种性自由的层面,而是进而提请社会思考有关性的前提,即特定社会中性取向、性行为和性关系对个人的影响问题。在临床领域,1980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不再视同性恋为精神疾病,但是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指对自己同性恋性取向不满意,并感到持续且明显的困扰者)仍归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另根据WHO组织出版之《国际疾病分类》(ICD-9),亦特别注明“同性恋”已被取消,但是“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仍列入疾病项目中。2001年4月20日,中国最新颁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重新定义精神病标准,指出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人,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2同性恋的成因关于同性恋的成因,人们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一是生理角度,主要探讨了遗传基因、性激素与脑结构等因素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影响。其二是心理社会角度,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两种观点。但由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2同性恋成因的复杂性,学者们已经普遍接受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解释。2.1生理角度关于遗传因素,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考尔曼于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