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功能论.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二章 功能论.doc

第二章功能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章功能论语言功能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它是由话语发出者的意图和目的决定、由语言的文字或语音形式来实现的。因此,要想准确地把握话语的意义,就必须首先弄清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功能。很难想象,一段只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义、而没有反映其功能的译文能够符合发出者的真正用意和动机,产生他所想要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小引在上世纪80年代的翻译界,提起功能,必言奈达。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的功能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受到了翻译学者的高度重视,以奈达为首的一批语言学译论家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要做到“功能等值”。那么,语言究竟有哪些功能呢?语言的功能问题最初是由语言学家提出来的,而且一直也是一个语言学问题。对此,马林诺夫斯基(Malinovsky)、布勒(Buhler)、雅可布森(Jacobson)和韩礼德(Halliday)等人都作过精辟的阐述,奈达从翻译的角度也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并在经验主义译论占主导地位的60年代率先提出了“动态等值论”(dynamicequivalence),在翻译学界发动了一场翻译科学的革命。后来他考虑到动态等值论容易引起误解,便把这一术语改成了“功能等值论”(functionalequivalence)。虽然把“动态等值”改成“功能等值”只是换汤不换药,定义和原则都一样,仍然是读者同等反应论。但“功能等值”毕竟突出了“功能”的地位。但有意思的是,1964年奈达在他的那本TowardtheScienceofTranslating(《翻译科学探索》)书中提出动态等值的概念的时候,“功能”的重要性似乎并没有进入他的视野,更不是该书的关键词,整本书中有关功能的重要性始终没有被聚焦。奈达对功能的关注主要体现在1969年他与塔博(Taber)合写的那本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之中。该书区分了三种功能,即信息功能(informativefunction)情感功能(expressivefunction)祈使功能(imperativefunction)(Nida&Taber:1969:24)时隔三年,正在中国学者忙于消化那三个功能的时候,奈达的“功能”分类突然骤增。在TranslatingMeaning(《译意》(1982)中,他给功能一词加了一个限定语“话语”),即“话语功能”(functionsofdiscourse)。他认为要从四个“关系”(relations)方面来考察话语功能,即意图(intent)连贯(coherence)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影响与吸引力(impactandappeal)表达功能(expressive)认知功能(cognitive)自我中心功能(egocentric)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施事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酬应功能(phatic)(1982:33)其中“意图”方面包括八种功能。加上“影响与吸引力功能”(thefunctionofimpactandappeal)(op.cit.:36)等其他三个方面的功能,就有十几种功能了。十年之后,奈达在他另一本书中,对于他的功能体系又做了一次改动。这一回,他把功能的限定语由“话语”改成了“语言”。那么,“语言功能”(functionsoflanguage)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在这里,原来“话语功能”的四大关系变成了两大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学功能,而这两大功能中又分别包含了五种次功能:命名功能(naming)陈述功能(stating)模仿现实功能(modelingofreality)表达功能(expression)认知功能(cogni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施事δ?/b>(performative)表情功能(emotive)(1993:8-15)心理功能(psychological)社会学功能(sociological)我们不必再去费心查阅奈达其它的著作了,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从1964年到1993年这30年里,奈达的动态/功能等值论对功能的关注从无到有,由少积多。不久前,年事已高的奈达又称,“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Nida,2001:285)。这分明是暗示,他又改变主意了。如果此时他再论功能,是不是又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奈达博士这种勇于创新又勇于否定自己的魄力自然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但他的理论前后变化幅度如此之大,未免令人有点不适应:这倒不是说不适应其理论的发展,而是不适应如此做学问的规范。有很多著名学者的理论前后都有变化,这本属正常,但就一般的学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