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的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探究上传:曾志辉更新时间:2013-1-718:53:25学习是一种快乐,创新是一种享受,要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学习的动力,而创新学习是学习重要的动力源泉。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在今天,要创新学习化社会,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创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说其偶然,创新学习的提出恰好与时代发展相吻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的知识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使之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进而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在学习《6和7的认识》中,我设计了一首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大家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因为这首儿歌很多小朋友都已经接触过,使得他们读的的时候也特别的有劲,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更积极。然后用话题引入:同学们,我们现在把小松鼠们请来做客怎么样,把画好的五只松鼠贴在黑板上,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松鼠不下来和我们一起玩呢?师:只要小朋友们能回答出松鼠们出的题目,并让他们满意的话,小松鼠就会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的。这样使得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加积极主动。再让学生自己给松鼠们编位置,然后再请两只松鼠,问学生应该怎么编号,从而引出6和7。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寓于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唤起了学生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意识。而学生的质疑问难,创新学习学习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二、问题的骤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为创新学习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老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着一谚语中逆水应用题的数学内涵。一个小组发言:“逆水行舟是船的行驶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不进意即船的行驶速度为零,而水流速度不为零,两速度叠加,故则退之。”另一组学生马上反问,“船的速度一定要为零,船才能退吗?”等等,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出现课堂中的高潮,我想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学生对于在逆水应用题中的速度回有更深的认识。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培养创新学习的思维,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各个器官都参与到活动中,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会思考、善思考,也使得创新学习的思维得到有利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更加感兴趣,改变了教师强制性学习的方式。四、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当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法则时,仅仅通过对教具、插图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使生动、具体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