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例谈高考历史题考查立德树人的方式《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考历史卷中如何考查立德树人?悉心研究近三年高考历史题,发现了高考历史题考查立德树人的若干方式。第一,在试题的立意中引导立德树人。立意,是试题的魂。在试题的立意中引导立德树人,就是铸魂育人。【例1】(2021·全国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解析:该题引用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对于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关系的讨论,证明建立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中国革命是迫切的历史需要,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其立意是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武装思想,砥砺品质。正确答案选择C项。【例2】(2021·全国乙卷,29)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解析:该题的题干材料摘编自毛泽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指出群众工作不是一句口号,必须努力改进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其立意是引导考生在毕业后的工作过程中注意工作方法,重视发动群众。正确答案选择A项。第二,在情境设计中融入立德树人。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在情境设计中融入立德树人,是高考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方式。【例3】(2021,6·浙江高考选考,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A.1919年B.1920年C.1921年D.1922年解析:该题创设情境,以考查中共一大召开时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发展不懈奋斗的历程,认识到“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进而更加坚定热爱党、拥护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正确答案选择C项。【例4】(2021,6·浙江高考选考,13)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授抗战的重要方式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该题通过创设情境,考查爱国主义观念,帮助考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使学生从中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明白了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摧不垮的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正确答案选择C项。第三,在试题素材中渗透立德树人。为了在高考中落实立德树人,命题者往往在素材中渗透立德树人,让考生在阅读试题材料过程中自然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教育。【例5】(2020·全国Ⅲ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令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