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湿温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5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学湿温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

中医学湿温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学湿温基础知识概述1、定义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2、沿革1.关于病名:《难经·五十八难》首载。2.关于治疗:1)不可发汗—治在太阴2)治湿利小便3.全面认识湿温:《湿热病篇》—湿温病的专著。《温病条辨》3、与西医学疾病的关系1).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2).钩端螺旋体病3).某些肠道病毒感染等二、病机演变湿温的病理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2.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3.致病具有蒙上流下的特性。4.既可伤阴,又可伤阳。5.既可寒化,也可热化。6.病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不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夏秋2.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3.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热象不显。4.特殊表现:白、便血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一、辨治要点(一)辨证要点1、辨湿热轻重:身热、口渴、舌苔。2、辨病变部位:辨别邪在三焦的不同部位;3、辨证候的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或纯虚无邪。(二)治则治法(三)治疗禁忌1、初起三禁:二、常见证型诊治1、湿遏卫气临床表现:恶寒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闷脘痞,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苔白腻、脉濡缓病机:湿郁卫表,内阻脾胃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方药: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比较(芳化及渗湿作用较强,适用豆豉、藿香-疏表透邪,于湿邪较重,热象不显,表证苡仁、猪苓、泽泻-淡渗利湿较著者)杏仁-开上藿朴夏苓汤夏朴蔻-畅中三仁汤薏仁-渗下竹叶、滑石、通草泄热利湿(适用于湿中蕴热者)2、邪阻膜原3、湿困中焦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湿阻肠道神志异常与热入心包鉴别湿阻肠道与阳明腑实鉴别(二)湿热并重1、湿热困阻中焦2、湿热蕴毒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1、湿热困阻中焦2、湿热蕴毒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而腻,脉滑数。辨证要点:发热、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病机:湿热郁蒸气分,蕴而化毒治法:清热化湿,解毒利咽。方药:甘露消毒丹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与热闭心包证的鉴别(三)热重于湿(四)化燥入血气随血脱(五)湿从寒化(六)后期证治1、湿胜阳微2、余邪未净1、湿胜阳微临床表现:身冷,汗泄,胸痞,口渴,苔白腻,舌淡,脉细缓。辨证要点:以身冷、汗泄、苔腻、舌淡、脉细缓为主症。病机:湿温病后期,湿从寒化,寒湿损伤脾肾阳气。治法:补气扶阳,运脾逐湿。方药:扶阳逐湿汤,真武汤。2、余邪未净病案讨论思考:1、本病的中医病名。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3、确立治则和治法。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