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学概论北大未名bbs.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5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环境伦理学概论北大未名bbs.ppt

环境伦理学概论北大未名bbs.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正确看待有争议的问题人天第2章自然法则2.1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和伦理自然法则—目的论传统四因说物因是指其由什么物质组成,即其所是本因是指其怎是,回答为什么是这样动因则要解释其所是的物质是如何组织的极因则要说明其目的与本善河流的四因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该地区的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环境问题:What?Why?How?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生命的行为特性,或生命本身的原理,称为“精神”(psyche),后又称为灵魂(soul)说某物质是活的,就是说它有灵魂三种力或基本的生命行为营养感觉思考植物:营养灵魂,只有营养、生长、繁殖能力等特性动物:营养、欲望,自然行为还包括感觉、希望和感情人类:营养、欲望和思维万事万物皆有其自然行为和功能(观察)当其功能能够正常发挥时,它即是完善的(假设)。或者说,当其潜能能够发挥出来的时候,它就是完善的。每个活物都有其完善的一面,任何活物的完善就是能完全实现其自然行为(或完全使其灵魂性实现)。这样,植物的完善即完成吸收营养、生长和繁殖的营养功能,动物的善除此之外还包括完成其欲望,人类的善则还要有一个思考和判断的生活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Aristotle和Aquinas伦理观的现代版亨利·考利斯(HenryCowles)对象:密西根湖边沙丘的植物现象:当某一植物物种从湖滨消失之后,它的位置就被其它物种以一特定的具体的过程所取代弗雷德里克·克莱门茨(FrederickClements)对象:美国西部平原和草原植物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物种会出现在一个区域,而后逐渐繁荣,最后走向衰退和消失。植物的繁衍不是随机的,在某一地区及相应的气候条件下,植物会朝向一个稳定的相对持久的方向繁衍。这个方向或趋势,他称之为“巅峰群落”(climaxcommunity)。根据有机模型,生态系统总是要争取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一个稳定而统一的和谐的平衡。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目的。有机模型对环境主义者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据此,环境主义者反对人为干预,拥护保护主义者的政策。没有被打扰的自然是美好的。当人类干涉这一自然秩序,并以其它物体对人有用没用来区别对待时,生态问题就出现了。这个世界运行的方式,在人类未加以干扰时,就是它应当的方式,就是善的方式,就是自然之道。生态学家=生态系统的医生行医步骤:1)知识准备研究其解剖学及外科学,以确定躯体一般的正常的功能。生态学家要研究栖息地的各种要素,包括那儿的温度变化、降水情况、土壤情况等2)确定指标确定该区域正常的功能3)开处方用得到的正常功能作为判据,进而分析问题并为保证该有机体的健康和平衡开出处方对被污染河流的诊断老子的自然法则思想老子的书是给统治者看的如何消解社会矛盾?消:防患于未然解:解决存在的矛盾道:老子思想的精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不可违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物极必反,人类空前的大繁荣意味着什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维持相对的平衡。既不能让某些物种过度地泛滥,也不能让某些物种濒于灭绝“余”与“不足”人类占用的资源大大超出,其它动植物生存空间大大不足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与本章的“自然法则”的“自然”在内涵上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样对当政者进言,要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发展,而不应当以人为的意志强迫和制约它。或者说,事物的发展本身有其规律性,不可强作妄为老子的观点在环境伦理上的意义顺乎事物发展自身的规律而不加人为干预主张让自然生态系统发挥自身的潜在的能力去修复大量的生态系统是能够进行自身修复的中国2003年1月20日开始实行退耕还林政策,野生动物数量在缓慢上升自然法则的主要缺陷:如果用变量来描述生态系统,那么它有快变量和慢变量慢变量看上去似乎在维持系统的平衡快变量则复杂得多,有些甚至因为变化很快无法成为有效描述系统特征的量语言vs流行歌曲风俗习惯vs街上流行红裙子封建意识vs文革口号进行伦理判断的主体是人,离开了对主体的考虑,伦理判断的过程中就缺乏了联系事实和判断结果之间的桥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