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3课宋明理学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怎样理解宋朝的理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阶段。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名儒孙复等人有感于五代君臣父子纲常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宋代儒士解经,大都不顾旧有传注,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即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为“理学”。宋神宗熙宁前后是理学的奠基阶段,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被视为奠基人。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南宋时期是理学的集大成阶段。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杂糅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体系。与朱熹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他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由于宋儒认为这种理学是经孔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自己则继承了孔孟的道统,因此又称其为“道学”。理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义理。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等,以他们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流派合称为“程朱理学”。此外,还有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他们以“心学”的形式同程朱理学展开辩论。理学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怎样理解明朝的理学明代理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1)明代初期。这一阶段大体上从洪武初年到成化年间(1368~1487年),这一时期朱熹的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成为明王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学术空气异常沉闷,除了一味重复朱熹成说之外,在理论上几乎无所创新。(2)明代中期。明代中期,一般指从明英宗正德年间开始,到明神宗万历后期,即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的150年左右的时间。程朱理学发展到明代中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化。一方面,程朱理学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王学崛起,发展成为显学。(3)明清之际。各学派和思想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把我国传统学术推向高峰,并作了总结,为拉开近代的序幕做好了准备。这一时期学术领域出现的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提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怎样理解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的发展王阳明的哲学思想阐发了“心”与“物”、“知”与“行”的关系,主张“致良知”、“灭人欲”。他以“心”为本体,指出“心外无物”。凡是人们意念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客观的物,否则此物便不存在于心中,“物理”皆然,他强调意识的主导作用,在认识上有局限性,忽视了人们感知的有限性。他主张“知行合一”,“知”即人的意识,“行”即在意识指导下的行为,“知”是行为基础,“行”是意识的体现:“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正因为他把思想意识看得如此重要,所以他提倡人们从思想深处加强修炼,革除心中的“贼”,“致良知”,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则,弃恶从善。要在心中去体验善恶标准。所谓“致知格物”,就是以“良知”来正行,凡是不善的念头都必须“克制”。于是,他和朱熹一样,极力宣扬“去人欲,存天理”,把个人私欲视为“天理”的对立物,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封建的纲常制度。他的“心学”思想,实际上是由认识论上的倒置而导致的主观唯心主义,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特定产物。王阳明的这种心学理论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吸收了佛学思想。王阳明讲心、讲性、讲良知、讲仁、讲诚、讲修齐治平、讲万物一体等等,实际上多得之于传统儒学的基本概念。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作为其思想体系基本框架的所谓良知、良能、诚意、明德、亲民等等范畴,基本上都来自《孟子》和《大学》。至于他所强调的万物一体,不仅继承了先秦早期儒学尤其是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而且吸收、融合了张载的《西铭》、程颢《识仁篇》的主要内容。这是王阳明之所以成为儒家学者的主要方面。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王阳明之所以成为王阳明,还在于他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并不局限于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而是适度吸收了传统儒家学者不愿或不敢吸收的佛学思想。他早年曾真诚地学过佛学,对佛教的思想不仅不陌生,而且有着相当的理解,后来表现出熔儒释于一炉的明显倾向。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最早提出“三教合一”主张的始于()。A.魏晋南北朝B.隋朝C.唐朝D.两宋2.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