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朱熹的闽学朱子著作甚多,曾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与弟子们的问答)、《近思录》(与吕祖谦共同整理的宋明理学家著作之摘要)。朱熹著述共有七八十种之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中最著名有:《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四书章句集注》、《诗集注》、《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楚辞集注》、《易学启蒙》。理气之辨其二,理即道,气即器2、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子文集》卷58《答黄道夫》)3、惟其理有许多,故物有许多。(《语类》卷94)4、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里有那理。(《语类》卷101)其三、理在气先8、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朱子文集》卷46《答刘叔文》)9、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先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语类》卷1)10、未有事物之时,此理已具,少间应处只是此理。所谓涂辙,即是所由之路。如父之慈,子之孝,只是一条路从源头下来。……未应如未有此物,而此理已具;到有此物,亦只是这个道理。涂辙,是车行处。且如未有涂辙,而车行必有涂辙之理。(《语类》卷95)11、有此理后,方有此气。(《朱子文集》卷58《答杨志仁》)12、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1)13、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气。(《语类》卷1)14、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上者。自形而上下言,岂得无先后?(《语类》卷1)——由13来看,表明理先气后,非指时间在先,乃乡里逻辑在先。理一分殊15、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不能齐也。……盖以乾为父,以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谓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西铭解义》)16、问:万物粲然,还同不同?曰: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语类》卷6。)17、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也。圣人所以“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凡世间所有之物,莫不穷极其理,所以处置得物物各得其所,无一事一物不得其宜。除是无此物,方无此理;既有此物,圣人无有不尽其理者。所谓“惟至诚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者也”。(《语类》卷18)18、问:去岁闻先生曰“只是一个道理,其分不同”。所谓分者,莫只是理一而其用不同?如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与国人交之信之类是也。曰:其体已略不同。君臣、父子、国人是体;仁敬孝慈与们是用。问:体用皆异?曰:如这片板,只是一个道理,这一路子恁地去,那一路子恁地去。如一所屋,只是一个道理,有厅有堂。如草木,只是一个道理,有桃有李。如这众人,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张三不可为李四。如阴阳,《西铭》言理一分殊,亦是如此。又曰:分得愈见不同,愈见得理大。(《语类》卷6)心统性情——宋儒论性,区分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二者相即,不能分开来看。18、气质之性,便只是天地之性。只是这个天地之性却从那里过。好底性如水,气质之性如杀些酱与盐,便是一般滋味。(《语类》卷4)其二,就天命与气禀而论理与欲,则天理与人欲同样不可分开来看。19、或问:气清底人,自无物欲?曰:也如此说不得。口之欲味,耳之欲声,人人皆然。虽是禀得气清,才不检束,便流于欲去。(《语类》卷95第页)20、有个天量,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语类》卷13第页)21、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语类》卷13第页)22、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明,自不消讲学。人性本明,如宝珠沉溷水中,明不可见,却了溷水,则宝珠依旧自明。自家若得知是人欲蔽了,便是明处。只是这上便紧紧着力主定,一面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围拔守,人欲自消铄去。(《语类》卷6)其三,未发谓性,已发谓情,性情皆即心而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