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学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细节.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关注小学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细节.doc

关注小学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细节.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个体间的孤立和封闭的学习活动,没有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而学生的主动性全凭个人的自觉和能力的基础。当今,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新时期学习的主流。其中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是变革方式中最有特色的一种途径。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而课堂小组讨论是实施这种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课堂小组讨论的这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也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准备,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时间,个体差异等。因此,教师必须事先作多种预设,认真思考讨论的细节,关注课堂小组讨论的细节,这样才能使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得以顺利地展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往往是邻近的几人或多人编排为一组讨论,这样只是强调了小组讨论的外在的集体形式,却没有注意到组与组之间差异,组内各成员搭配是否合理协调。细观察,你会发现每组之间在性别、成绩、能力、性格、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分组不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挥。在分组时,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的混合分组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可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小组讨论创设最有利的条件。易于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形成平等、民主意识,同时学会移情,即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和容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组与组之间才能平等竞争,增强各组成员之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清除学生在讨论中由于分组不均而造成的焦虑等因素,为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用实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分组时,可以按本班学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性格、组织能力等方面排个队,进行优化组合,从中挑选一位性格较为开朗,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在实施小组讨论时分配角色,组织有序地讨论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教者往往只注意设计关于课文中某一话题的讨论,不能针对性地提出或提炼出讨论话题中的焦点问题,故而在讨论时就会出现纠缠细节或跑题的现象。我们还发现学生在因为缺乏指向性的焦点集中,讨论也只能就课文中具体细节展开,只限于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表达,讨论结果也只是以课文中的枝节内容为主。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学生缺少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的挖掘。教师只是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基本信息而已,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与培养。提炼出课题讨论的焦点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深入地研究课文,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课文内容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讨论话题既要基于课文之上,又要挖掘课文的内涵,贴近学生实际,激励其有感而发。教者在讨论前应尽可能地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焦点、难点问题而设计话题。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发言的总是那几位胆子比较大的,表现欲望比较强的学生。这类学生性格外向,又善于表达,这些强者在讨论发言中起到了垄断作用。而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充当着看客或听众。这种讨论违背了小组讨论人人参与的原则,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喜悦的也只是少部分强者而已。长此以往,弱者必然依赖于强者,小组讨论也只是一言堂或几言堂而已,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实效讨论。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小组讨论的指导工作。首先是对讨论小组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都积极地参与讨论。另外,教师也要深入每一个小组活动,引导他们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要说,力求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讨论环境。在讨论活动的过程中,和讨论结果的展示时,可采用推举和轮流的办法,多倾听弱者的发言,适时挖掘和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让那些较为胆小、内向的学生消除顾虑,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展开话题讨论后,学生在活动中完全自主,活动中教师是偶尔参与或不参与,有时放任自流。整个课堂看起来是热闹非凡,却演变成了一种无序的活动。教师在小组课堂讨论中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疑惑、困难时要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要对小组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可参与到某一小组中去,和学生处于平等位置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方式。要在整体上掌控局面,在学生讨论时出现不协调时或认识上出现偏差时,要及时点拨引导,在小组内磋商、协调,直至整合为小组最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