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简介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38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培训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人体的主要结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三、构成人体的物质-----精、气、血、津液四、中医对疾病过程的理解-----邪正斗争中医学(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生理系统简表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2)病理上的整体性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3)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断:由外察内----验舌、望面、切脉。治疗: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4)养生康复的整体性----形神共养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天”,指整个“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variation)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证,即证候(syndrome),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的四要素: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邪正关系)证候反应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辨证,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步骤:1、四诊收集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2、用中医理论分析、综合;3、辨清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证);4、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步骤:●因证立法:依据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随法选方:随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其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不同。如感冒:可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形体----五体(皮、肉、筋、骨、脉)官窍----五官九窍(眼、耳、口、鼻、舌、二阴)经络(略)一、五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脉:又称血之府,即血管。涵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2)主神志A.主宰和协调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B.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2、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二)肺(2)主气、司呼吸:(3)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行水)是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4)助心行血(朝百脉)百脉百脉全身血液肺全身血液(浊气)(清气)助心行血2、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三)脾1、生理功能(1)主运化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到全身的功能。A.运化水谷: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便溏B.运化水液:吸收、输布水液。病理变化(理解)运化食物与运化水液的关系:2.主统血----防止出血3.主升(三)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生理功能(2)主藏血:(二)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1、生理功能(1)藏精肾藏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