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二数学精品教案多篇【说明】高二数学精品教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高二数学教案篇一[新知初探]1、向量的数乘运算(1)定义:规定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λa,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①|λa|=|λ||a|;②当λ>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当λ(2)运算律:设λ,μ为任意实数,则有:①λ(μa)=(λμ)a;②(λ+μ)a=λa+μa;③λ(a+b)=λa+λb;特别地,有(—λ)a=—(λa)=λ(—a);λ(a—b)=λa—λb。[点睛](1)实数与向量可以进行数乘运算,但不能进行加减运算,如λ+a,λ—a均无法运算。(2)λa的结果为向量,所以当λ=0时,得到的结果为0而不是0。2、向量共线的条件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一个实数λ,使b=λa。[点睛](1)定理中a是非零向量,其原因是:若a=0,b≠0时,虽有a与b共线,但不存在实数λ使b=λa成立;若a=b=0,a与b显然共线,但实数λ不,任一实数λ都能使b=λa成立。(2)a是非零向量,b可以是0,这时0=λa,所以有λ=0,如果b不是0,那么λ是不为零的实数。3、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对于任意向量a,b及任意实数λ,μ1,μ2,恒有λ(μ1a±μ2b)=λμ1a±λμ2b。[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一致。()(2)共线向量定理中,条件a≠0可以去掉。()(3)对于任意实数m和向量a,b,若ma=mb,则a=b。()答案:(1)×(2)×(3)×2、若|a|=1,|b|=2,且a与b方向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b=2aB、b=—2aC、a=2bD、a=—2b答案:A3、在四边形ABCD中,若=—12,则此四边形是()A、平行四边形B、菱形C、梯形D、矩形答案:C4、化简:2(3a+4b)—7a=XXXXXX。答案:—a+8b向量的线性运算[例1]化简下列各式:(1)3(6a+b)—9a+13b;(2)12?3a+2b?—a+12b—212a+38b;(3)2(5a—4b+c)—3(a—3b+c)—7a。[解](1)原式=18a+3b—9a—3b=9a。(2)原式=122a+32b—a—34b=a+34b—a—34b=0。(3)原式=10a—8b+2c—3a+9b—3c—7a=b—c。向量线性运算的方法向量的线性运算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共线向量可以合并,即“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这里的“同类项”“公因式”指的是向量。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篇二课题1.1.1命题及其关系(一)课型新授课目标1)知识方法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2)能力目标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重点难点1)重点:命题的改写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区分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备注1、课题引入(创设情景)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3;(3)3吗?(4)8是24的约数;(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6)他是个高个子。2、问题探究1)难点突破2)探究方式3)探究步骤4)高潮设计1、命题的概念: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proposition);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proposition)。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是素数,则是奇数;(3)2小于或等于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5);(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7)明天下雨。(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2、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则”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叫做命题的'条件,叫做命题的结论。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则”的形式。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对顶角相等;(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3、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则”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命题的概念,强调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两个关键点: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辨别命题,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改写为“若,则”的形式,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3、练习提高1